小豆飲

小豆飲

XIAO DO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2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脾經 17%
腎經 17%
小腸經 10%
胃經 7%
肺經 7%
肝經 7%
心包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豆飲」方劑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其利水作用主要針對脾腎兩虛所致的濕濁內停,能有效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現象。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暑熱,並可解毒消腫。對於因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赤小豆在「小豆飲」中扮演著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內停所致的各種症狀。

小豆飲中加入花椒,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

小豆飲以赤小豆為主,具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之效,用於治療水腫、腹瀉、瘡瘍等症。而花椒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小豆飲中加入花椒,可以協同赤小豆的清熱利水之效,並溫中散寒,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豆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妊娠漏胎,血盡即子死」,即孕婦因胎漏(陰道出血)導致氣血虧虛,嚴重時可能胎死腹中的病症。其核心病機為:

  1. 氣血失攝:妊娠時衝任不固,陰血下漏,無法濡養胎元。
  2. 寒凝血滯:血行不暢,加重胎漏。
  3. 濕濁內阻:可能因濕滯影響氣血運行,加劇胎元不穩。

此方通過調理氣血、溫經止血以固胎。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1. 赤小豆(半斤)

    • 功效:利水消腫、和血排膿,《本草綱目》載其「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 作用
      • 活血止血:赤小豆雖性平偏涼,但古代認為其能調和血脈,適用於血不歸經之漏胎。
      • 祛濕安胎:濕去則氣血通暢,胎元得固。
  2. 蜀椒(14枚,炒出汗)

    •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殺蟲,《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
    • 作用
      • 溫經止血:炒後辛溫之性增強,可溫暖胞宮,固攝衝任,止胎漏。
      • 行氣通絡:辛散之力助氣血運行,改善血瘀導致的胎漏。
  3. 烏雌雞(一隻)

    • 功效:補益氣血、滋養肝腎,《食療本草》稱其「治產後虛羸,益色助氣」。
    • 作用
      • 補血養胎:直接補充因漏胎虧耗的陰血,濡養胎元。
      • 健脾益氣:通過補後天之本,增強氣血生化之源,以固胎。

(二)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並行

    • 蜀椒溫通以散寒止血,烏雞滋補以養血安胎,兩者一溫一補,既改善胞宮寒凝,又補益氣血不足。
    • 赤小豆調和,防蜀椒過燥,同時利濕以助氣血運行。
  2. 標本兼治

    • 治標:蜀椒止漏,赤小豆調血,直接控制出血。
    • 治本:烏雞補虛,從根本上增強孕婦體質,穩定胎元。
  3. 煎服法意義

    • 取汁頻飲:使藥力持續作用於衝任,避免一次性服用過量而傷胎。

(三)可能的擴大適應症

此方對於氣血兩虛兼寒濕的妊娠腹痛、胎動不安,亦可加減運用。赤小豆與蜀椒的配伍,對產後惡露不盡寒濕帶下亦有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半斤,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14枚,烏雌雞只(理如食法)。
以水2升,煮雞、豆、椒令熟,取汁,時時飲之,未愈,更作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小豆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赤小豆半斤,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4枚,烏雌雞隻(理如食法)。 主治:妊娠漏胎,血盡即子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