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縛虎丸
FU H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37.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縛虎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疾病,特別是與風濕邪氣有關的病症。其成分中包含砒石,這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毒性物質,然而在古代中醫理論中,砒石被認為具有特定的治療效果。中醫認為,砒石能夠清熱解毒,驅邪止痛,對於某些風濕病、關節炎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中藥方劑的組成通常包含多種藥材,藥材之間的配伍可以增強療效或減少毒副作用。使用砒石的時候,通常會搭配其他藥材以中和其毒性,發揮 synergistic effect(協同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因此,雖然現代醫學對砒石的使用持謹慎態度,但在傳統中醫中,這一成分在特定情況下具有理論基礎。當然,使用此類方劑時需要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有效。
縛虎丸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粘合作用: 蜂蠟具有較強的粘性,能將其他藥材緊密結合,形成丸劑,方便服用且能防止藥材散落,確保藥效穩定釋放。
2. 保護藥性: 蜂蠟可以形成保護膜,隔絕空氣和濕氣,防止藥材受潮變質,有效保持藥材的藥性,延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縛虎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休息痢經一、二年不癒,羸瘦衰弱」,即久痢不止,正氣虛損之證。古代醫家認為久痢遷延,多因正虛邪戀,寒熱錯雜,或冷積不化所致。砒石性烈,可「劫痰截瘧」(《本草綱目》),傳統亦用於頑固痢疾,以其毒性攻逐沉寒積滯;黃蠟質粘,能固腸止瀉。二者相合,針對痢疾日久、元氣已傷而邪毒未盡者,以「毒藥攻邪」為思路,峻逐冷積以止痢。
兼治「脾疼腰痛」,蓋因砒石辛熱大毒,能散寒止痛,古方常用於寒凝氣滯之痛證(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砒治心腹冷痛)。冷酒送服取其温通經脈,增強散寒之力。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砒石(砒霜)為主藥:
- 性味辛熱大毒,古代用於「除齁喘積痢」(《本草衍義》),其劇毒之性可峻下冷積、殺蟲攻毒。休息痢久不癒,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或冷積膠結有關,砒石能直接腐蝕潰瘍、殺滅病原,故取其「以毒攻毒」之效。
- 砒石外用腐蝕瘡瘍,內服微量則刺激腸道,古人認為可「劫痰定喘」,推測其能抑制異常分泌,減緩腸道滑瀉。
黃蠟為輔助賦形:
- 黃蠟性味甘平,能「止痛生肌」(《神農本草經》),古代用於下痢膿血(如《千金方》蠟礬丸)。在此方中,黃蠟熔合砒石,可能緩解砒石對胃腸黏膜的直接刺激,並延緩釋放,降低急性毒性。
- 物理上,蠟質包裹砒石形成丸劑,符合「峻藥緩攻」思路,避免砒石過快吸收而中毒。
邏輯推理與配伍特點
- 「毒藥治痼疾」:古人對頑固性疾患(如久痢)常採用毒性藥強行攻逐,砒石為「虎狼之藥」,故名「縛虎」,喻其能制伏如猛虎般凶險之沉痾。
- 寒熱並調假象:砒石大熱,黃蠟性平,看似寒熱並用,實則黃蠟無顯著藥性,主要為緩解砒石毒性而設,整體仍偏熱性,適用於寒積或虛寒型痢疾。
- 劑型設計考量:以柳條攪拌至頭焦(碳化),可能利用柳炭吸附部分砒毒,減輕副作用,體現古代「解毒制毒」的炮製智慧。
注意:此方為古代峻劑,砒霜毒性極強,現代臨床已罕用,分析僅供理解中醫傳統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砒(成塊好者,乳細)半兩,黃蠟半兩。
上將黃蠟熔開,下砒,以柳條7個,逐個攪,頭焦即換,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痢,冷水送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送下。並食前;小兒丸如黍米大,每服1丸,湯使同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縛虎丸, 出處:《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砒(成塊好者,乳細)半兩,黃蠟半兩。 主治:休息痢經一、二年不癒,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