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方黃楊片

復方黃楊片

FU FANG HUANG YANG P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膽經 13%
肺經 13%
心經 10%
脾經 9%
胃經 9%
心包經 7%
大腸經 6%
三焦經 3%
腎經 3%
膀胱經 2%
肝經
膽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心包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復方黃楊片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的功效。黃楊片主要針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散瘀消腫,配合黃楊等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疏通經絡: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配合黃楊片中的其他藥材,能有效緩解疼痛,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復方黃楊片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 行氣止痛 的作用。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方劑中,黃楊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容易導致脾胃虛寒。而木香則可以 溫中行氣,緩解黃楊的寒性,並促進藥物更好地 吸收和發揮作用。同時,木香也能 調和脾胃,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進一步提升藥效。

復方黃楊片中包含丹參,主要是因為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其涼血消腫作用,能清熱解毒,消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在復方黃楊片中,丹參與其他藥材如黃楊、地榆等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提高藥效。

復方黃楊片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復方黃楊片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症,而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幫助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細辛性辛香,能引藥入經,助藥力,增強其他藥物治療風寒濕痹的療效。黃楊片中其他藥物,如黃楊、川烏、草烏等,性寒涼,加入細辛可緩解其寒涼之性,平衡藥性,提高療效。

復方黃楊片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射干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2. 散結消痰: 射干亦能散結消痰,有助於化解痰液,緩解呼吸道炎症。

復方黃楊片以黃楊為君藥,配伍射干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散結消痰的功效,適用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復方黃楊片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瓜蔞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它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濕氣排出,對於黃楊片所針對的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瓜蔞與黃楊等藥材配伍,能加強清熱利濕的效果,並減輕藥性寒涼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加溫和、全面。

復方黃楊片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茵陳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的功效。此藥材可有效抑制黃疸的發展,並幫助肝臟排毒,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熱黃疸的目的。

2. 抗菌消炎:茵陳蒿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減少炎症的發生。此藥材能有效改善肝膽炎症,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復方黃楊片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自古用於「風濕痛、胸腹氣脹、跌打損傷」,後延伸治療心系疾病(如慢性冠脈供血不足、心功能不全)。其核心在於「行氣活血、祛風濕、解痙止痛」,反映中醫「氣滯血瘀」與「風濕痹阻」的病理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活血主軸

    • 黃楊木:為君藥,傳統用於活血通絡,《分類草藥性》載其治「風濕疼痛」,現代研究顯示能擴張血管,改善心肌供血。
    • 川芎+紫丹參:川芎活血行氣,丹參化瘀通脈,二者協同增強微循環,針對「胸痺」(心絞痛)氣滯血瘀病機。
    • 青木香:行氣止痛,降氣消脹,配伍川芎調理胸腹氣機壅滯。
  2. 祛風濕與解痙

    • 細辛+射乾:細辛散寒通竅、止痛力強,射乾清熱解毒、消痰散結,二者一溫一涼,共治風濕痹痛兼防化熱。
    • 栝樓皮:寬胸化痰,助解除胸悶氣窒,契合「胸痺」痰瘀互結之證。
  3. 輔助調暢與增效

    • 茵陳浸膏:雖傳統利濕退黃,但在此方中可能借其清利之性,疏通氣機鬱滯(如《本草正》言其「散結熱」),輔助改善血行。

方劑配伍特點

  • 氣血同治:行氣藥(青木香)與活血藥(黃楊木、川芎、丹參)並用,符合「氣行則血行」理論。
  • 動靜結合:細辛之辛散與射乾之清肅相制,防溫燥傷陰,適合久服。
  • 多途徑止痛:細辛直接鎮痛,黃楊木活血通絡止痛,青木香行氣止痛,共奏解痙之效。

現代適應症的關聯性
此方對心系疾病的應用,實為古代「胸痺」概念的延伸。通過改善循環(丹參、黃楊木)、緩解血管痙攣(細辛)、調節心臟負荷(青木香行氣減輕鬱血),間接緩解心肌缺血與心功能不全,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楊木50克,川芎37.5克,青木香37.5克,紫丹參浸膏37.5克,細辛25克,射乾25克,栝樓皮12.5克,茵陳浸膏12.5克。
行氣活血,祛風濕,解痙止痛。
黃楊木、射乾為細粉;青木香、細辛分別提油,然後將藥渣與余藥合併煎煮2次,取濾液濃縮收膏,再與細粉混合,製片,外包糖衣。
每服2-4片,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辛溫,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苦、便秘等症狀,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腦炎心肌炎病毒性腦膜炎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復方黃楊片, 出處:《古今名方》引蕪湖市中藥制藥廠方。 組成:黃楊木50g,川芎37.5g,青木香37.5g,紫丹參浸膏37.5g,細辛25g,射乾25g,栝樓皮12.5g,茵陳浸膏12.5g。 主治:行氣活血,祛風濕,解痙止痛。主治:風濕痛,胸腹氣脹,跌打損傷。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功能不全,心肌炎。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