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丸

蚯蚓丸

QIU YI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小腸經 16%
三焦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蚯蚓丸方劑中包含淡豆豉,其原因主要在於:

  1. 清熱解表: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表、生津止渴之效。蚯蚓丸以蚯蚓為主藥,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脾胃。淡豆豉的加入,既能增強清熱解表功效,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性平和。
  2. 疏散風邪: 淡豆豉能疏散風寒,對於風邪外襲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蚯蚓丸亦可治療風熱、風寒等症,淡豆豉的加入,可以擴大其治療範圍,提升療效。

蚯蚓丸中包含蚯蚓,主要基於其藥性及功效。

蚯蚓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為蚯蚓蛋白、蚯蚓酶等,對各種炎症、腫瘤、肝病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臨牀應用中,蚯蚓常用於治療

  • 熱毒瘡瘍: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跌打損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肝炎肝硬化:清熱解毒,保肝護肝。

因此,蚯蚓丸中加入蚯蚓,旨在發揮其藥性,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蚯蚓丸主治「小兒客忤」。
「客忤」為中醫兒科病症名,指小兒因驟遇陌生人、異聲異物,或環境驟變而受驚恐,導致氣機逆亂,出現啼哭驚叫、睡臥不寧、發熱嘔吐等症狀,類似現代所稱的「小兒驚嚇症」。此病機多與「風驚痰熱」相關,古代醫家認為小兒神氣未定,易因外來刺激而引發肝風內動或痰熱上擾心神。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蚯蚓(地龍)

  • 性味歸經:鹹寒,入肝、脾、膀胱經。
  • 傳統功效
    • 《本草綱目》載地龍能「清熱止驚,通絡熄風」,常用於小兒高熱驚風、癲癇抽搐。
    • 其性下行,可引上擾之風熱從小便而出,緩解驚厥。
  • 現代藥理
    地龍含蚯蚓解熱鹼、次黃嘌呤等成分,具鎮靜、抗驚厥作用,能抑制中樞神經興奮,符合「熄風止驚」的傳統應用。

2. 輔藥:膩粉(輕粉)

  • 性味歸經:辛寒有毒,入大腸、小腸經。
  • 傳統功效
    • 《本草拾遺》言其「通利痰涎,墜痰鎮驚」,古代用於痰熱壅盛之驚癇。
    • 少量配伍可助蚯蚓化痰熱、開竅鎮靜。
  • 現代注意
    輕粉主含氯化亞汞(Hg₂Cl₂),具一定毒性,古方用量極微(「少許」),可能透過微量汞離子抑制神經元過度放電,但需嚴格控量。

3. 製法與佐使

  • 培乾研細:乾燥後減低蚯蚓腥味,提高藥物穩定性。
  • 薄荷湯送服
    • 薄荷辛涼透表,可疏解外風,宣散驚嚇所致氣機鬱滯,兼引藥上行。
    • 其揮發油(薄荷醇)能舒緩腸胃,防止驚嚇伴隨的嘔逆。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組合體現「清熱化痰、熄風鎮驚」之法:

  1. 蚯蚓清肝熱、平內風,針對驚嚇後肝風內動。
  2. 輕粉墜痰開閉,化解痰熱蒙蔽心竅之可能。
  3. 薄荷湯宣通表裡,疏解氣機,協調整體藥效。

四、潛在應用邏輯

古代醫家可能觀察到:

  • 受驚小兒易見痰鳴、發熱,故用蚯蚓清熱,輕粉化痰。
  • 驚嚇後氣滯,薄荷疏泄助恢復。全方簡峻,符合小兒「臟器輕靈,隨撥隨應」的特點。

(註:此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理論,不涉及現代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蚯蚓1條(活者,去泥盡,入膩粉少許)。
上藥培乾研細,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丸,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蚯蚓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淡豉、竈中土、蚯蚓糞。 主治:小兒客忤。

蚯蚓丸, 出處:《永樂大典·醫藥集》卷九十八引《大方》。 組成:蚯蚓1條(活者,去泥盡,入膩粉少許)。 主治:慢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