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繭膏

黃繭膏

HUANG JI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膽經 28%
心經 10%
胃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10%
肝經
膽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繭膏中加入膽礬,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具有解毒斂瘡、消腫止痛的功效。黃繭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瘡瘍,因濕熱蘊結,膿液粘稠,難以排出。膽礬的寒性可以清熱解毒,苦澀味可收斂止痛,且能使膿液易於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此外,膽礬還有收斂作用,可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因此,膽礬在黃繭膏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收斂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等多重作用。

黃繭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黃繭膏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引起的皮膚病,黃連可以有效清除體內濕熱,減輕皮膚炎症。
  2. 收斂止癢: 黃連還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幫助修復受損皮膚,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黃繭膏」,原文記載主治「眼癬」。古代所謂「眼癬」,多指眼瞼皮膚或瞼緣處出現的瘙癢、脫屑、紅腫或濕疹樣病變,類似現代醫學的瞼緣炎、過敏性眼瞼皮炎等。其特徵可能伴隨分泌物增多、反覆發作,與風、濕、熱邪侵襲有關。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黃繭子

    • 古代醫家認為蠶繭(黃繭為其一)性味甘溫,可收斂瘡口、止血生肌。其絲膠成分黏潤,能形成保護膜,緩解局部刺激。
    • 蠶繭中空結構能吸附藥液,作為載體使藥效緩釋於患處,符合外治法「緩藥力而持久」的思路。
  2. 膽礬(硫酸銅)

    • 性寒、味辛酸澀,具強力收斂、燥濕殺蟲之效,外用可治風眼赤爛、瘡癬疥癩。
    • 銅離子具抑菌作用,對真菌(如癬)、細菌所致炎症有抑制作用,符合「眼癬」濕熱蘊結、蟲癢的病機。
  3. 川連(黃連)

    •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治濕熱瘡瘍要藥。現代研究證實其黃連素(小檗硷)具廣譜抗菌、抗炎效果。
    • 與膽礬協同,強化清熱解毒、抑制病原微生物之效,針對「癬」之熱毒病根。
  4. 人乳

    • 《本草綱目》載人乳甘涼潤燥,能「潤膚解毒」。其富含抗體、營養成分,可滋養受損黏膜,緩解乾癢。
    • 配伍寒性藥物(膽礬、黃連)時,人乳甘潤能調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烈傷陰。

三、製法與應用邏輯

  • 蒸製法:通過水熱蒸化,使膽礬、黃連有效成分溶於人乳,滲入蠶繭纖維,形成膏狀物。此製法兼顧「提取藥性」與「賦形」。
  • 外擦瞼緣:直接作用於病所,利用蠶繭的黏附性延長藥效,收斂濕瘡、殺蟲止癢。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以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為核心。

四、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設計契合「眼癬」濕熱夾風的病機:

  • 膽礬收斂黃連清熱→攻邪(濕熱癬蟲)
  • 人乳潤養蠶繭護瘡→護正(修復瞼膚)
    以「祛邪不傷正」為原則,標本兼顧,屬古代簡便外治良方。

傳統服藥法


黃繭子1個,膽礬5分,川連1分。
黃繭子剪去1頭,納入膽礬、川連,將人乳灌滿,飯上蒸,倘繭子小,不妨勻2-3個一齊蒸用。
臨臥擦眼皮上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黃繭膏,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 組成:黃繭子1個,膽礬5分,川連1分。 主治:眼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