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芽散
HUAI Y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芽散中加入胡黃連,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功效。
槐芽散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主要功效,用於治療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痛、泄瀉、痢疾等症。而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功效,與槐芽散中其他藥材如槐花、地榆、黃芩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達到治療腸胃濕熱的目的。
槐芽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止痛、涼血生肌之效。
槐芽散乃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劑,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血瘀不通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生肌的功效,可協同槐花、金銀花等藥物,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並可促進瘡瘍癒合。此外,冰片芳香通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進一步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芽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槐芽散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青盲、雀目及內外障眼」。此類眼疾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因「肝腎陰虛」「風熱上擾」或「痰濕瘀滯」所致,具體表現如下:
- 青盲:視物昏矇,外眼無異,瞳神內氣色渾濁,屬內障範疇,多因肝腎虧虛或氣血瘀滯。
- 雀目(夜盲):入暮視物不清,白晝如常,與肝血不足或脾虛濕蘊相關。
- 內外障眼:泛指眼瞼、白睛、黑睛及瞳神病變,如翳膜遮睛、赤脈貫目等。
本方的外用給藥途徑(吹鼻療法)符合古代「通竅開絡」的治療思路,藉由鼻腔與目竅的經絡聯繫(如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引藥上行,驅邪明目。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四藥配伍,以「清熱解毒、瀉火退翳」為主,兼顧「開竅通絡」,具體分析如下:
槐芽(君藥)
- 性味苦寒,入肝、大腸經,古代用其嫩芽清肝瀉火、涼血解毒。
- 肝開竅於目,本方取其清肝明目之效,針對肝火上炎所致目赤翳障。
胡黃連(臣藥)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經,功能清濕熱、除骨蒸。
- 與槐芽協同,增強清瀉肝膽鬱火之力,尤適於內障眼病伴虛熱者。
楊梅青(即青鹽/綠礬,佐藥)
- 性酸澀寒,外用可解毒收濕、化瘀退翳。
- 古代常用於目赤腫痛,其礦物成分(硫酸亞鐵)可能收斂炎性分泌物。
龍腦(冰片,使藥)
- 辛香走竄,能透竅散鬱、清熱止痛。
- 引諸藥上行頭目,促進鼻腔黏膜吸收,刺激局部經絡氣血流通。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清肝瀉火」為核心,結合「通竅瀉毒」之法:
- 吹鼻給藥:鼻腔為「清陽之竅」,與目竅經絡相通,藥末刺激鼻黏膜後,可能引發局部充血或分泌反應(「黃水出」),藉此疏通目絡瘀滯,排出濕熱邪毒。
- 藥性協同:苦寒藥清熱解毒,冰片開竅,青鹽收斂,共奏退翳明目之效。
適用證型推論
本方可能對以下病機有效:
- 肝火上炎型:目赤腫痛、翳膜遮睛。
- 濕熱內蘊型:眼瞼濕爛、眵多黏稠。
- 瘀阻目絡型:內障久治不癒,視物昏花。
(注:本案僅依古籍記載分析,未涉及現代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槐芽1兩,胡黃連1兩,楊梅青1兩,龍腦(研)1錢。上為散。
隨左右吹在鼻內。侯鼻中有黃水出,數日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二。 組成:槐芽1兩,胡黃連1兩,楊梅青1兩,龍腦(研)1錢。 主治:青盲。雀目,及內外障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