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葉湯
HE Y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荷葉湯方劑中以荷葉為主要組成,乃因其性味甘涼,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降血脂等功效。
荷葉味甘性涼,入肺、脾、胃經,能清熱解暑、利濕消腫,尤其對於夏季暑熱所致的口渴、煩躁、胸悶、腹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荷葉還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預防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因此,荷葉在荷葉湯中佔據重要地位,為其清熱解暑、利濕消腫、降血脂等功效,提供重要藥理基礎。
荷葉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和活血通絡的功效。
荷葉性寒,善於清熱解暑,利濕消腫,常用於暑濕困脾、水腫等症。川牛膝味苦性寒,入肝腎經,具有通利關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輔助荷葉利水消腫,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部位的瘀滯。
因此,加入川牛膝可以增強荷葉湯的利水消腫效果,並緩解水腫伴隨的疼痛,提高療效。
荷葉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緩解荷葉的寒涼性: 荷葉性寒涼,容易傷脾胃,而白芍性微寒,但兼具養血柔肝之效,可以緩解荷葉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白芍能夠養血柔肝,而荷葉則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能夠更加有效地治療暑熱所致的煩躁、口渴、腹脹等症狀。同時,白芍也能夠減少荷葉的副作用,提升藥效的安全性。
荷葉湯中加入延胡索,是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由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
荷葉性寒,善於清熱解暑、利濕消腫,常用於治療暑熱煩渴、水腫、腹脹等症。延胡索則性溫,能行氣活血、止痛,常用於治療胸脅疼痛、經行腹痛、跌打損傷等症。
將兩者合用,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荷葉清熱利濕,可緩解延胡索溫燥之性;延胡索活血化瘀,則可增強荷葉清熱解暑之效。此組合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暑熱中暑、水腫腹脹、胸脅疼痛、經行腹痛等,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荷葉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症:產後血暈悶絕,唇口青色,不省人事。
此症屬產後急症,因失血過多或瘀血內阻,導致氣血逆亂、清竅失養,表現為突發昏厥、唇色青紫(血瘀或氣滯之象)。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需急通氣血、醒神開竅,外治法以藥液熏洗,可能透過皮膚吸收或刺激腧穴以促氣血運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裹鹽荷葉:
- 荷葉:性平味苦澀,歸肝、脾、胃經,傳統用於清暑利濕、升發清陽,兼能止血散瘀。其苦澀之性可收斂止血,升發之性助氣血上達頭面。
- 鹽:鹹寒,能軟堅散結、引藥入血分,現代觀點或認為其高滲透性助藥效釋放。二者合用,可能增強荷葉化瘀醒神之效。
藤瓤(疑為「瓜瓤」或「木通」之誤):
- 若為瓜瓤(如絲瓜瓤),性涼味甘,能通絡活血、清熱解毒,常用於瘀血阻絡之症。
- 若為木通,則苦寒通利,可下行水火、通脈,助瘀血從下而解。
- 此處「藤瓤」可能泛指蔓藤類植物內瓤,取其「通絡」之性,與荷葉一升一降,調暢氣血。
配伍邏輯
- 升清降濁:荷葉升發清陽以醒神,藤瓤通絡下行以化瘀,形成氣血循環。
- 內病外治:以水煎濃汁外洗,可能透過溫熱刺激促進體表血脈通暢,或藉藥性由腠理滲透,引瘀血外散。此法避開產後虛弱不宜內服藥物之虞。
可能的治療原理
- 改善微循環:荷葉中的生物鹼(如荷葉鹼)與黃酮類物質或能擴張血管;鹽分可能調節局部滲透壓,促進代謝廢物排出。
- 刺激經絡反應:外洗時溫度與藥物協同作用,刺激手足三陰經(如太衝、湧泉等穴),調節肝脾功能,緩解血暈。
- 心理暗示效應:古方外治急症常結合操作儀式(如多次熏洗),或透過家屬參與緩解焦慮,間接影響患者狀態。
總結
荷葉湯以簡約配伍,體現中醫「通調氣血」與「外治急救」的思維。其效可能基於藥物升散通降之性,結合外治法直接作用體表,迅速調節產後氣血逆亂之病理狀態,符合古代對「血暈」急則治標的需求。
傳統服藥法
裹鹽荷葉、藤瓤各等分。
上銼。
水煎濃汁,洗3-5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荷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荷葉(燥者)1斤。 主治:漆瘡。
荷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裹鹽荷葉、藤瓤各等分。 主治:癬疥並白禿瘡。
荷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荷葉蒂7枚,蘇枋木(銼碎)3分,牛膝(切、焙,去苗)半兩,芍藥半兩,延胡索半兩。 主治:産後血暈悶絕,唇口青色,不省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