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蠍丸
QIAN XI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十四引《博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6.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蠍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原因如下:
- 全蠍性味歸經: 全蠍味辛、鹹,性平,歸肝經、腎經。其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風邪入絡、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方劑主治: 乾蠍丸主治風痰阻絡、肝風內動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言語不清、抽搐等症狀。全蠍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物,能有效發揮其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乾蠍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身體,緩解疼痛和風寒濕邪引起的不適。其中包含的巴戟天,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巴戟天是一種補腎壯陽的藥材,其主要成分能增強體內陽氣,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男性性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有良好的效果。在乾蠍丸中加入巴戟天,可以增強方劑的整體效能,特別是在緩解由於風寒引起的關節疼痛的同時,還能提升體內的陽氣,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此外,巴戟天對於不同年齡層的男性都有調理作用,有助於調整身體陽氣不足的情況,使虛弱的身體恢復活力,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因此,在乾蠍丸的組成中選用巴戟天,既符合中醫的辨證論治理念,也增強了方劑的功效。
乾蠍丸方劑中加入糯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和藥性: 蠍子性寒,入肝經,具有較強的毒性。糯米性溫和,味甘,入脾經,有健脾益氣、和胃止瀉之效。糯米與蠍子搭配,可以緩和蠍子的寒性,減少其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 提高藥效: 糯米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可吸附蠍子中的有效成分,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同時,糯米還可與蠍子共同作用,提高其止痛、消炎、止痙等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乾蠍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乾蠍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附子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配合蠍子毒性,有助於驅除寒邪,緩解疼痛。
- 增強藥效:附子與蠍子搭配,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附子溫陽散寒,可助蠍子毒性順利運行,增強其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效果。
乾蠍丸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 羌活性溫,具有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蠍子性寒,善於止痛,二者合用,可增強祛風止痛之效,適用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
- 活血通絡: 羌活可通經活絡,改善氣血循環,蠍子則可散瘀止痛,兩者配合,能有效改善痺症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總之,乾蠍丸中添加羌活,旨在加強祛風止痛、活血通絡的效果,以達到治療痺症的目的。
乾蠍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平肝熄風: 白蒺藜味苦辛,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平肝熄風之效。乾蠍丸常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白蒺藜可以輔助疏肝解鬱,平息肝風,協同蠍子、蜈蚣等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清熱除濕,活血通絡: 白蒺藜還具有清熱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乾蠍丸中部分藥物如全蠍、蜈蚣等,性較燥熱,白蒺藜可以起到清熱除濕,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蠍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臟虛風上攻」,表現為頭暈目眩(頭旋)、頸項筋脈拘急、視覺黑花閃爍、耳內虛鳴(如蟬鳴)等症狀。中醫理論中,「肝主筋」「開竅於目」,肝風內動或肝血不足時,易見筋急、目花;「虛風」多因肝陰虧虛,風陽上擾清竅,導致眩暈耳鳴。乾蠍丸通過熄風、鎮驚、滋養之品,標本兼顧,平肝定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乾蠍(微炒)
- 性辛平,入肝經,為熄風止痙要藥。炒製後減其毒性,存其熄風通絡之力,針對「項筋急」之筋脈拘攣,平肝虛風上攻。
真珠末
- 甘鹹寒,具鎮心安神、清肝明目之效。主治「眼有黑花」,能清肝虛火,配合乾蠍增強鎮潛虛風作用。
虎睛(酒浸,微炙)
- 古代認為虎睛能定魄安魂、驅風鎮驚。酒炙後溫通經脈,助蠍、珠平息肝風,針對肝虛風動所致眩暈耳鳴。
鉛霜(細研)
- 為醋酸鉛,性寒重鎮,傳統用於降逆止眩、安神定驚。此處取其沉降之性,引上亢之肝風下行,緩解頭目不適。
臘月紫驢護肝(炒焦黃)
- 「護肝」或指驢肝,取「以肝養肝」之意。炒焦黃後增健脾之效,兼顧後天化源,助肝血滋生,從本緩解肝虛。
鴟腦髓和丸
- 鴟(鷂鷹)腦髓在古代被視為通絡祛風之品,能引藥上行頭目,強化熄風通竅之功,尤適耳鳴目眩。
配伍思路
全方以動物藥為主,重「血肉有情」之效:
- 標治:乾蠍、虎睛、鉛霜直接熄風鎮驚,針對風動筋急、眩暈耳鳴等急症。
- 本調:驢肝補肝體,珍珠養陰清火,間接涵養肝陰,防風陽再動。
- 劑型:以乳汁送服,取其甘潤滋陰之性,助藥力和緩滋養,尤適虛證及小兒(二歲加減)。
總結
此方結合熄風、鎮驚、補養三法,體現「急則治標,緩顧其本」原則,符合肝病「體陰用陽」特性,通過動物藥的獨特作用平息肝風,兼顧肝血滋養,以改善虛風上擾諸症。
傳統服藥法
乾蠍1分(微炒),真珠末1錢,虎睛1對(酒浸,微炙),鉛霜1分(細研),臘月紫驢護肝1分(細切,炒令焦黃)。
上為末,用鴟腦髓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1丸,以乳汁送下,不拘時候。二歲以上加丸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乾蠍(酒炒)半兩,天麻半兩,蟾酥2錢(湯浸化如稀糊)。 主治:破傷風。
乾蠍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乾蠍1分(微炒),真珠末1錢,虎睛1對(酒浸,微炙),鉛霜1分(細研),臘月紫驢護肝1分(細切,炒令焦黃)。 主治:小兒急驚風,搐搦口噤。
乾蠍丸, 出處:《普濟方》卷十四引《博濟》。 組成:乾蠍(醋炒)半兩,巴戟天(去心,糯米炒,候米赤黃,去米不用)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羌活(去蘆頭)1兩,白蒺藜(炒)1兩。 主治:肝臟虛風上攻,頭旋項筋急,眼有黑花,耳內虛鳴。
乾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乾蠍(去土,炒)1兩,肉豆蔻(炮,去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磁石(煅,醋淬2-7遍)1兩,木香3分,阿魏(醋化開,面調作餅子,炙乾)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别研作膏)半兩,安息香1分。 主治:腎臟風冷氣攻腹脹痛,腰脅拘急,及膀胱冷氣痛。
乾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乾蠍(去土,微炒)1兩,天麻1兩,羌活(去蘆頭)1兩,獨活(去蘆頭)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檳榔(銼)1兩,沉香(銼)1兩,木香1兩,狼毒(切作塊,先用醋煮3-5沸,焙乾,銼)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白附子(微炒)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切,焙)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巴戟天(去心)1兩,防風(去叉)1兩,崑布(洗去鹹汁,微炒)1兩,牽牛子(炒半熟)1兩,人參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高良薑1兩,蘿蔔子(微炒)1兩,肉豆蔻(去殼)1兩,沒藥1兩,白朮1兩,防己(銼,焙)1兩,硇砂(醋化盡,去夾石,煉霜)1兩,阿魏1分。 主治:元臟風氣攻註,腰腳疼痛,及一切風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