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黃散

蛇黃散

SHE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00%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蛇黃散中加入烏梢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蛇黃散主要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烏梢蛇可以解蛇毒,並消散局部腫脹,減輕疼痛。
  2. 活血化瘀:烏梢蛇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毒蛇咬傷後,局部組織容易出現瘀血,烏梢蛇能幫助清除瘀血,促進傷口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黃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暗風」,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良久方甦之症。此類症狀屬中風、癇證或厥證範疇,古代醫家以「風邪內襲,閉阻清竅」解釋突發性神昏。方中未用傳統開竅藥(如麝香、冰片),反以解毒斂瘡之品組方,推測其主治可能與「瘡毒內攻」或「風毒上擾」相關之昏仆,或借外治瘡癰法引邪外出,間接調和氣血以醒神。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析

  1. 蛇蛻皮(燒焦)

    • 性味甘鹹平,傳統用祛風止痙、解毒退翳。燒焦後增強收斂之性,或能燥濕斂瘡,抑制瘡毒蔓延。
    • 《本草綱目》載其治「癇疾」、「風癩」,或取其通絡搜風之效,對風動痰壅之昏仆有潛在調節作用。
  2. 臭黃(硫磺之異名)

    • 性溫有毒,外用殺蟲止癢、燥濕解毒。與瘡瘍流膿相關之昏沉,可能藉其溫通之力迫邪外出。
    • 硫磺內服古方中用於「助火通陽」,或間接振奮陽氣以蘇神,然此方為外敷,主要作用應在局部抗菌斂瘡。
  3. 綠礬(燒熟,即煅綠礬)

    • 酸澀涼,煅後燥濕斂瘡力增,主治濕瘡、疥癬。與臭黃協同,強化解毒收濕之效,減少瘡毒內攻之風險。

外治與內症聯繫之邏輯

  • 方中強調以「熱小便浸瘡腳」輔助治療,杏仁攪汁或取其潤膚解毒之效。整體思路似為「瘡毒—神昏」相關論治:
    1. 去腐排膿:銅篦刮膿血,直接清除局部邪毒,防其內陷。
    2. 敷藥斂瘡:散劑覆蓋創面,臭黃、綠礬殺蟲燥濕,蛇蛻助生新皮。
    3. 間接醒神:瘡毒得控,則氣血不受其擾,神識自復。此或為「治外以安內」之法。

總結
此方組成側重「解毒斂瘡」,主治暗風之機理或與「瘡毒內攻致厥」相關,通過外治瘡癰,截斷病邪內傳途徑,間接調和氣血陰陽。然古代文獻對「暗風」定義寬泛,若屬痰熱內閉或肝陽暴亢之昏仆,則單用此方恐難周全,須結合內服藥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蛇蛻皮(置淨瓷器中,以燭焰爇之,火著去燭,勻燒令焦,取1兩用之),臭黃1兩,綠礬1分(燒熟)。
上為細末,以銅盒子貯之,先以熱小便2升,置於銅鈔鑼中,嚼20枚杏仁,吐於小便中,攪令相得,以瘡腳浸之。候癢,即以銅篦子洗,撥出膿血,取爛帛裛之,候乾,還以銅蓖子敷散令滿,以故
切慎房室及運動氣力。忌面、蒜、酒一切物無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蛇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蛇黃1枚(生,大者),酽醋5合。 主治:積年腸風下血,肛門腫痛,肌體羸劣。

蛇黃散, 出處:《得效》卷十三。 組成:蛇黃不以多少(米醋燒淬7次)。 主治:暗風。忽然僕地,不知人事,良久方醒。

蛇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蛇蛻皮(置淨瓷器中,以燭焰爇之,火着去燭,勻燒令焦,取1兩用之),臭黃1兩,綠礬1分(燒熟)。 主治:甲疽。

蛇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引《海上方》。 組成:雄黃半兩(生用),蛇蛻(燒灰存性)1分(一方有黃耆無雄黃)。 主治:甲疽腫爛,生腳指甲旁,赤肉努出,時癒時發;又治嵌甲生入肉,常血疼痛。

蛇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蛇黃(搗碎,研)1分,犀角(鎊)1分,人參1分,白茯苓(去黑皮)1分,防風(去叉)1分,細辛(去苗土)1分,蚱蟬(去翅足,微炙)1分,乾蠍(醋拌微炒)1分,丹砂(研)1分,母丁香1分,山茱萸(微炒)1分,甘草(炙)1分,牛黃(研)1分。 主治:小兒風熱驚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