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蛇丸

SHUANG SH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7%
脾經 26%
肺經 26%
肝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雙蛇丸中包含白花蛇,主要源於其藥性及功效。

白花蛇,又名烏梢蛇,性甘溫,入肝經。其擅長 祛風濕、通經絡、止痙攣,對於風濕痺痛、麻木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抽搐痙攣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雙蛇丸作為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的常用方劑,白花蛇的加入,正是為了發揮其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雙蛇丸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1. 祛風通絡: 烏梢蛇性溫,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雙蛇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烏梢蛇正是其主要藥材之一,可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解毒消腫: 烏梢蛇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雙蛇丸中加入烏梢蛇,除了祛風通絡外,更可增強其解毒消腫功效,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雙蛇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證: 根據《楊氏家藏方》記載,雙蛇丸主要用於治療「遍身瘡疥,或痛或癢,久不愈者」。此病症描述了皮膚上出現廣泛的瘡瘍、疥癬,並伴有疼痛或瘙癢,且病程較長,難以痊癒的情況。

治療原理分析:

雙蛇丸的組成以白花蛇和烏梢蛇為主,二者皆為蛇類藥材,在中醫藥理論中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

  • 白花蛇: 其性味多認為甘、鹹、溫,歸肝經。具有「祛風、活血、止痛」的功效。瘡疥等皮膚病多與風邪入侵、氣血瘀滯有關,白花蛇能祛風以散邪,活血以通絡,故能緩解瘡瘍引起的疼痛和瘙癢。
  • 烏梢蛇: 其性味甘、平,歸肝經。具有「解毒、消腫、鎮靜」的功效。瘡瘍多因濕熱毒邪所致,烏梢蛇能清熱解毒,消散腫脹,同時其鎮靜作用亦能緩解因病痛帶來的煩躁不安。

綜合分析:

雙蛇丸的治療原理,在於通過白花蛇的祛風、活血、止痛,以及烏梢蛇的解毒、消腫、鎮靜之功,共同作用於病證的核心病機。風邪是外因,氣血瘀滯、濕熱毒邪為內因,導致皮膚出現瘡瘍、瘙癢、疼痛。雙蛇丸以祛風為主,兼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疏通氣血,消散腫痛,從而達到治療久治不癒的瘡疥之目的。

此外,古籍記載,藥材需經酒浸泡後,再將藥材焙乾,並與酒煮麵糊製成丸劑。酒本身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的功效,可以加強藥效的發揮,並助藥力直達病所,進一步提升療效。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5兩,烏蛇1條。
上藥用水淨洗,控乾,去頭尾並項後肉2寸不用,其餘約2寸長截段,用無灰酒1鬥,餳1斤作塊子,並二蛇同入酒內浸,封瓶口,得十五日取出,去皮骨,焙乾為細末,卻以原浸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雙蛇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白花蛇5兩,烏蛇1條。 主治:遍身瘡疥,或痛或癢,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