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螵蛸散
PIAO SH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螵蛸散中包含海螵蛸,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血: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鼻衄、咯血等症狀,能有效止血。
- 安神定驚:海螵蛸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治療驚癇、心悸、失眠等症狀。在螵蛸散中,可配合其他藥材,起到鎮靜安神,緩解驚恐不安的作用。
螵蛸散中加入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止血功效: 人中白性涼,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與螵蛸的止血作用相輔相成,協同止血,更能有效地控制出血。
- 減輕疼痛: 人中白還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外傷導致的疼痛和腫脹,人中白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因此,螵蛸散中加入人中白,不僅可以增強止血功效,還能減輕疼痛,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螵蛸散中加入硼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硼砂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有助於治療螵蛸散所針對的癰腫瘡毒、濕熱蘊結等病症。
- 增強藥效: 硼砂與其他藥物如螵蛸、黃柏等配伍使用,可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硼砂能促進黃柏的抗菌消炎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螵蛸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瘡」,或「下部緊囊、足股腫痛、下疳諸瘡」,皆屬濕熱毒邪浸淫肌膚所致之瘡瘍。其特點為:
- 濕熱為患:濕性黏滯,與熱相搏,可致皮膚潰爛、滲液;
- 毒水淋漓:瘡面分泌物增多,甚則化膿腥臭;
- 下焦病變:如陰囊腫痛(下部緊囊)、下肢腫脹(足股腫痛)、下疳(生殖器潰瘍)等,多與肝經濕熱下注有關。
古代醫家選用桑螵蛸,取其收斂、燥濕、解毒之效,外用或內服以療瘡瘍。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桑螵蛸(炙黃):
- 藥性:味甘鹹,性平,歸肝、腎經。傳統以桑螵蛸(螳螂卵鞘)固精縮尿,但此方取其外用功效。
- 炙黃:炒製後增強燥濕收澀之力,尤適濕瘡流水。
- 推論作用:
- 收濕斂瘡:直接吸附瘡面滲液,促進瘡口乾燥;
- 解毒消腫:緩解濕熱毒邪蘊結之腫痛;
- 止血生肌:煅後可能有助潰瘍修復。
萊菔汁調服:
- 萊菔(蘿蔔)汁:性涼,味辛甘,能清熱解毒、行氣消脹。
- 配伍意義:
- 製約桑螵蛸溫性,防其助熱;
- 增強清解濕毒之功,尤適熱象明顯者;
- 行氣以助化濕,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三、邏輯推演治療機理
此方以 「收斂為主,清解為輔」:
- 針對濕瘡:桑螵蛸燥濕收澀,減少瘡面滲液,避免毒邪蔓延;
- 針對熱毒:萊菔汁清熱解毒,防止濕鬱化熱;
- 局部與整體兼顧:外用可直接作用瘡面,內服則調理下焦濕熱。
綜論:本方簡潔,以桑螵蛸為君,標本兼治,符合古代「濕者燥之」「熱者清之」原則,適合濕熱瘡瘍初期或輕症。
傳統服藥法
桑螵蛸(12月者,炙黃)。
上為散。
每服半錢匕,萊菔汁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螵蛸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螵蛸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烏賊魚骨(用不經鹽腌者)。 主治:跌破出血;亦治湯火傷爛。
螵蛸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桑螵蛸灰1分,胡粉1分,朱砂1分,麒麟竭1分。 主治:陰瘡或癢。
螵蛸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桑螵蛸灰1分,牡蠣粉半兩,米粉1分,胡粉1分,麒麟竭1分,密陀僧1分。 主治:虛勞陰濕生瘡。
螵蛸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四引《便産須知》。 組成:海螵蛸、枯礬、五倍子各等分。 主治:産後房勞、舉重,能令發作清水續續,小便淋露不止。
螵蛸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海螵蛸(不必浸淡)、人中白(或人中黃,硼砂亦可)各等分。 主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瘡,或下部緊囊、足股腫痛、下疳諸瘡。
螵蛸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八。 組成:桑螵蛸(炙,鹽末)1兩,遠志(去心)1兩,石菖蒲1兩,龍骨1兩,人參1兩,茯神1兩,當歸1兩,鱉甲(醋煮)1兩。 主治:嬰孩小便頻數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