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曲散

花曲散

HUA Q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脾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花曲散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花曲散多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經絡不通、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運,緩解疼痛。
  2. 散瘀止痛: 紅花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同時具有止痛的功效。花曲散中加入紅花,能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起到散瘀止痛的效果。

花曲散中加入神麴,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消食化積之力: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配合,可以更有效地消解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和中緩急: 神麴性味甘平,入脾胃經,不僅能消食化積,還能和中緩急,緩解因積滯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陳皮、枳殼等配合,可以更加溫和地緩解腸胃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花曲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花曲散主治「臂痛」,其證當屬氣血瘀滯或食積痰濁阻絡所致。古代醫家認為,臂痛多因局部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或因勞損、外傷、痰濕凝滯引起。此方以紅花活血化瘀、神曲消食化積,兩者合用,共奏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效,尤其適合兼有瘀血與食積證候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紅花(炒)

    • 性味:辛、溫,歸心、肝經。
    • 功效: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 運用:炒後辛散力稍緩,專入血分以化瘀,適用於瘀血阻絡之臂痛。紅花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疏通經脈瘀滯,緩解疼痛。
  2. 神曲(炒)

    • 性味:甘、辛,溫,歸脾、胃經。
    • 功效:消食化積、健脾和胃。
    • 運用:炒後增強醒脾消食之效,間接助運化痰濕。古人認為「脾主四肢」,若脾胃運化失司,痰濕內生,可流注經絡致肢體痠痛。神曲通過消化積滯、調理中焦,間接疏通經絡氣機。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氣血並調:紅花主血分,神曲主氣分,二者協同,既活血以通絡,又理氣以化滯,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 標本兼顧:紅花直接針對局部瘀血治標,神曲調理脾胃功能治本,尤其適合因飲食不節、勞損積瘀交雜之證。
  • 酒引藥力:以酒送服,借其辛溫通行之性,增強活血散結之力,助藥效直達病所。

四、延伸推論

此方若用於現代臨床,可考慮以下方向:

  1. 適用證型:肩臂疼痛伴隨瘀血徵象(如刺痛、局部青紫)、或兼見脘腹脹滿、消化不良者。
  2. 加減思路
    • 寒重加桂枝、薑黃以溫經;
    • 瘀甚加乳香、沒藥以增強止痛;
    • 痰濕明顯可合二陳湯。

綜上,花曲散雖藥簡,然體現中醫「通則不痛」之治理,通過活血消滯雙向調節,適用於氣血瘀滯與中焦失和共病之臂痛。

傳統服藥法


紅花(炒)、神曲(炒)。
上為末。
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花曲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二。 組成:紅花(炒)、神曲(炒)。 主治: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