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參冬燕湯中包含太子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益肺:太子參性平味甘,入肺經,具有補氣益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其他參類藥材如人參、西洋參等搭配使用,能更好地發揮補氣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
- 健脾和胃:太子參亦可入脾經,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總而言之,太子參在三參冬燕湯中既能補氣益肺,又能健脾和胃,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補強壯之效。
三參冬燕湯方劑中加入西洋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生津: 西洋參性涼,味甘微苦,入肺、心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之效。對於氣陰兩虛,表現為口渴、乏力、氣短等症狀者,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協同增效: 與其他藥材如人參、冬蟲夏草等配合使用,能夠互相增強藥效。西洋參能降低人參的燥性,使其補氣而不燥熱,並能與冬蟲夏草共同滋補肺腎,達到更好的滋陰補氣效果。
三參冬燕湯中加入沙參,主要源於其潤肺止咳、養陰生津的功效。
沙參性味甘涼,入肺、脾經,其藥性偏於滋陰潤肺,能有效緩解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如人參、西洋參等共同組成三參冬燕湯,可加強滋陰補氣的作用,並有助於緩解虛勞咳嗽、體虛乏力等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三參冬燕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三參冬燕湯以滋陰補氣為主,麥門冬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達到滋陰潤肺、緩解燥熱的功效。
- 降火生津:麥門冬能清心火、降肺火,對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三參冬燕湯常用於治療肺陰不足、燥熱咳嗽等症狀,麥門冬的加入可以進一步增強其降火生津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參冬燕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由溫熱毒邪深入血分,與腸道積滯互結,灼傷血絡,迫血下行的病證,具體表現為:
- 腸澼下血:熱毒熾盛,損傷腸絡,血隨糞下,色鮮紅或暗紅。
- 身熱口渴:熱邪未盡,耗傷津液,陰分受損。
- 臍腹劇痛、裏急後重:熱毒與積滯搏結,氣機壅滯,腸道傳導失常。
- 夾血傷寒或吐血後:熱邪迫血妄行,導致上部(嘔血)或下部(便血)出血,後期餘熱未清。
此方適用於出血後陰傷、熱毒未盡的階段,屬清補兼施之劑,意在養陰生津、涼血止血,兼清餘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分析
益氣養陰為本:
- 太子參(補肺脾之氣,性平不燥)、西洋參(養陰清熱)、北沙參(專補肺胃之陰)為「三參」,共奏益氣生津之效,針對出血後氣陰兩傷。
- 麥冬協同沙參滋養肺胃陰液,潤燥止渴。
- 青蔗漿甘寒生津,補充津液耗傷。
清熱止血兼顧:
- 光燕條(燕窩)滋陰潤燥,傳統用於肺虛咳血、胃陰不足之嘔逆,此處取其養陰止血之效。
- 建蘭葉芳香化濁,輕清透熱,兼能調暢氣機,緩解裏急後重。
(二)治療原理推衍
標本同治:
- 治本:太子參、西洋參益氣固攝,沙參、麥冬、燕窩滋陰潤燥,修復血分耗傷。
- 治標:蔗漿清熱生津,建蘭葉芳香化濁,疏解殘餘熱毒,防其復動血絡。
配伍特點:
- 避用苦寒傷胃之品(如黃連、黃柏),改以甘寒養陰為主,適合出血後「餘熱未淨、陰血已傷」之證。
- 「三參」分層補益:太子參補氣偏守,西洋參清補氣陰,沙參專滋肺陰,覆蓋氣陰兩傷的多層需求。
此方體現溫病學派「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治法,通過滋養與清透並行,使陰復熱退而止血。
傳統服藥法
太子參1錢,西洋參1錢,北沙參4錢,麥冬2錢,光燕條8分,青蔗漿1酒杯,建蘭葉3片。
補肺。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參冬燕湯, 出處:《溫熱時疫治療法》引樊開周方。 組成:太子參1錢,西洋參1錢,北沙參4錢,麥冬2錢,光燕條8分,青蔗漿1酒杯,建蘭葉3片。 主治:補肺。主治:血分溫毒,與積滯相並,內攻胃腸,劫奪血液下趨,而致腸澼下血,身熱口渴,臍腹大痛,裏急後重,經急救後,尚有積熱未淨者;夾血傷寒,嘔血吐血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