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根飲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五倍子性澀,味酸,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三根飲主要用於治療腸胃虛弱、脾胃不健所致的泄瀉,五倍子能收斂腸道,減少腸液分泌,抑制腸蠕動,幫助止瀉。
- 抗菌消炎:五倍子含有多種鞣質,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三根飲中加入五倍子,可以輔助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腸炎,減少炎症反應,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三根飲中包含蒼耳,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散風止癢:蒼耳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風止癢、解毒消腫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濕疹等症狀,蒼耳能有效驅散風邪,止癢止痛。
二、 通鼻竅:蒼耳的另一個重要功效是通鼻竅。其能祛風散寒,通利鼻竅,對於鼻塞流涕、鼻淵等症狀,蒼耳能起到疏通鼻腔、改善呼吸的作用。
綜上,蒼耳在三根飲中發揮散風止癢、通鼻竅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鼻塞流涕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根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休息痢年久不癒者」。休息痢屬於痢疾的一種,特點為反覆發作、時發時止,纏綿難癒,多因濕熱留滯、正氣虛弱,或治療不徹底,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古代醫家認為此病機為「濕熱伏毒,腸絡受損,兼有正虛」,故需既清濕熱,又固腸止痢,兼顧調和脾胃。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五倍木根(五倍子之根或類似品):
酸澀收斂,具「固腸止瀉」之效,能斂瘡生肌,適用於久痢腸滑、瀉痢脫肛。其酸澀之性可防濕熱進一步傷陰耗氣。 - 蒼耳草根:
苦辛微寒,能「祛風濕、清熱解毒」,善治濕熱痢疾、風濕痹痛。其辛散苦降之性,可透發伏邪,化解腸道濕熱鬱滯。 - 臭樗木根白皮(樗樹根皮,即臭椿皮):
苦澀寒,具「清熱燥濕、止痢固攝」之功,為治濕熱痢疾常用藥,尤擅清除腸道濕熱毒邪,兼能收澀。
2. 輔助配伍(藥引)
- 生薑、大棗:
調和營衛,溫中和胃,既能緩和主藥的苦寒傷胃之弊,又能助脾胃運化,扶助正氣。 - 大黑豆、糯米:
黑豆利水解毒,糯米補中益氣,二者合用可護養腸胃,兼顧久痢導致的氣陰耗傷。
3. 方劑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化濕熱:
蒼耳草根、臭樗皮苦寒清熱,燥濕解毒,針對休息痢的濕熱伏邪。 - 固腸止瀉:
五倍木根、臭樗皮酸澀收斂,修復腸道滑脫,防止久痢傷正。 - 調和脾胃:
藥引(生薑、大棗、黑豆、糯米)補益中焦,避免苦寒傷胃,符合「治痢當顧脾胃」的原則。
4. 綜合作用
此方以「清澀並用」為特色,既祛邪(濕熱)又固本(腸道功能),適合病勢纏綿、正虛邪戀的休息痢。其藥性偏寒澀,故對「濕熱未清而正氣已傷」者尤宜,但純虛寒者未必適用。
傳統服藥法
五倍木根、蒼耳草根、臭樗木根(刮取白皮)各等分。酸澀固腸,清化濕熱。、
上切細。
每服7錢,力生薑3片,大棗1個,大黑豆36粒,糯米49粒,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三根飲, 出處:《醫學正傳》卷三。 組成:五倍木根、蒼耳草根、臭樗木根(刮取白皮)各等分。 主治:酸澀固腸,清化濕熱。主治:休息痢年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