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消煎

桑消煎

SANG XIAO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三焦經 10%
肝經 10%
胃經 10%
腎經 10%
小腸經 10%
大腸經 10%
肺經
脾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消煎方劑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桑消煎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通便之效,可瀉去體內熱毒,緩解咽喉腫痛,並通利大便。
  2. 引藥下行,促進藥效:芒硝質地潤滑,可引導藥物下行,促進藥力直達病所,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同時,芒硝也能促進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

桑消煎方劑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降火: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降肺火之效。桑消煎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桑白皮的加入可有效緩解肺部炎症,降低肺火,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利水消腫: 桑白皮亦可利水消腫,有助於緩解因肺熱引起的痰多、胸悶等症狀。此外,桑白皮還能潤肺止咳,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消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其主治「火眼」及「老年紅花眼」,均屬目赤腫痛類病症。古代醫籍中,「火眼」多指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眼結膜充血、灼痛流淚;「老年紅花眼」則可能與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或血瘀絡阻相關,症見眼周紅赤、視物昏花。此方以外用洗眼方式,直接清解局部火熱之邪,契合古代外治法「熱者寒之」的思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1. 皮消(芒硝)

    • 性寒味鹹苦,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瀉熱通便、軟堅散結。外用則取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古代多用以治療癰腫瘡瘍。《本草綱目》載其「散惡血,消腫毒」,現代研究亦提示其高滲透壓可減輕組織水腫,抑制炎性反應。
    • 於眼疾中,芒硝可能通過滲透作用收斂充血血管,緩解局部灼熱腫痛,對實火或瘀熱型目赤尤宜。
  2. 桑皮(桑白皮)

    • 性寒味甘,歸肺經,傳統以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為主。然其外用功效在古代亦被重視,《本草備要》提及能「利水殺蟲」。
    • 在眼科應用中,桑白皮可能發揮兩方面作用:
      • 清肺瀉熱:肺主氣,若肺熱上壅可致白睛紅赤(球結膜充血),桑白皮清肺間接緩解目赤。
      • 利水消腫:通過促進局部水液代謝,減輕眼瞼或結膜水腫。

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

  • 寒涼協同:兩藥皆性寒,合力清泄眼部火熱之邪。
  • 標本兼顧:芒硝直接消腫止痛治標,桑白皮清肺利水調節內在病機(如肺熱上逆)。
  • 溶媒效應:水煎後冷敷,利用水劑清潔作用與藥物寒性相輔,增強降火效果。

推論可能機轉
此方或透過以下途徑起效:

  1. 抗炎鎮痛:芒硝降低組織滲出,桑白皮抑制炎性介質(如現代研究其含有的桑根酮)。
  2. 改善微循環:芒硝滲透壓作用減輕充血,桑白皮擴張末梢血管(部分研究顯示其有血管舒張活性)。
  3. 局部清潔:水煎劑沖洗可減少眼部分泌物及熱毒積聚。

適用證型推測
依組成特性,此方更適合 實熱證 目疾(如急性結膜炎初期),若老年紅花眼屬陰虛火旺者,單用恐僅暫緩症狀而難治本。外用洗眼之法,亦體現古代「就近祛邪」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皮消6錢,桑皮8分。
上用水1鐘半,煎8分。冷定洗眼,1日數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角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桑消煎,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皮消6錢,桑皮8分。 主治:火眼,並老年紅花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