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柏皮丸

SHAO YAO BAI P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柏皮丸方中使用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血熱: 白芍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方中以白芍配伍柏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可有效緩解血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2. 緩解疼痛: 白芍可養血柔肝,緩解疼痛。方中以白芍配伍柏皮,清熱解毒的同時,亦可緩解疼痛,改善病人的症狀。

總之,白芍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還可緩解疼痛,與柏皮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

芍藥柏皮丸中含有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淋濁、尿頻、尿痛等症狀,與芍藥、柏皮等藥物配合,可有效消滅濕熱,改善患者的病症。
  2. 抑菌止癢:黃柏具有抑菌止癢的作用,可治療濕疹、皮炎、陰囊濕疹等皮膚病,與柏皮的止癢功效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瘙癢症狀。

主治功效


芍藥柏皮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濕熱下痢,症見腹痛窘迫、下痢膿血,無論紅白、頻次多寡。

組成:

  • 白芍:養血調經,緩急止痛,柔肝解毒。
  •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方劑分析:

  1. 濕熱下痢病機: 多數古文內容都指出,芍藥柏皮丸適用於治療「濕熱下痢」,並明確指出其症狀包括「頻並窘痛,無問膿血」,「便後見血,紅紫之類,腸鳴腹痛」,「溲而便膿血」。《雜病源流犀燭》中更進一步解釋了小腸泄的病機為「火乘濕」,即火熱之邪侵襲小腸,與濕邪相合,導致下痢膿血。

  2. 芍藥、黃柏配伍的意義:

    • 黃柏: 為君藥,其性苦寒,直入下焦,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是治療濕熱下痢的主藥。《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提到黃柏針對的古代功效主治是「溲而便膿血」,與芍藥柏皮丸主治相符。
    • 白芍: 為臣藥,其性酸苦微寒,能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一方面,白芍可以緩解黃柏苦寒之性,防止其過於苦燥傷陰;另一方面,白芍能緩急止痛,減輕下痢導致的腹痛窘迫。此外,白芍還能養血,對下痢導致的血虛有一定的補益作用。
  3. 其他藥物的佐證: 許多古籍中都提到芍藥柏皮丸會配合其他藥物使用,進一步證實其治療濕熱下痢的功效。

    • 當歸、黃連: 多數方劑中會加入當歸和黃連。當歸活血補血,黃連清熱燥濕,加強清熱涼血止痢的功效。
    • 加減平胃散: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和《醫學綱目》提到可以配合加減平胃散使用,以調理脾胃,運化水濕。平胃散主要由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組成,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的功效,可以輔助芍藥柏皮丸治療濕熱下痢。

治療原理:

芍藥柏皮丸以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主,白芍養血斂陰、緩急止痛為輔,二藥合用,既能清熱燥濕,又能養血止痛,標本兼顧,從而達到治療濕熱下痢的目的。方中配伍當歸、黃連,則加強清熱涼血、活血止痢之功;若與加減平胃散同用,則能兼顧脾胃,運化水濕,標本同治。

總結:

芍藥柏皮丸是治療濕熱下痢的有效方劑,其主要通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養血止痛的機制來緩解症狀。方中黃柏為君藥,直清下焦濕熱;白芍為臣藥,輔助黃柏並制約其苦寒之性,同時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二藥合用,標本兼顧,使濕熱得清,下痢得止。

傳統服藥法


芍藥1兩,黃柏1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
上為末,水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30-4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兼夜5-6服。
忌油膩脂肥、發熱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柏皮丸,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芍藥、黃柏各等分。 主治:溲而便膿血。

芍藥柏皮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引《醫林方》。 組成:白芍藥、黃柏、當歸各等分。 主治:臟毒,先血而後便。

芍藥柏皮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 組成:芍藥1兩,黃柏1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 主治:一切濕熱惡痢,頻並窘痛,無問膿血。

芍藥柏皮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組成:白芍藥1兩,黃柏1兩,當歸5錢,黃連5錢,枳殼5錢。 主治:一切膿血惡痢窘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