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子散

TING LI Z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20%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子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便瀉下的功效。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等症狀,葶藶子可有效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水腫。
  2. 潤肺止咳: 葶藶子也能潤肺止咳,對於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葶藶子作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發揮其利水消腫、潤肺止咳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葶藶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葶藶子散的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並探討其治療原理:

主治病症

  1. 水腫:
    • 妊娠水腫: 多部醫籍如《本草簡要方》、《証治準繩‧女科》、《胤產全書》等均提及葶藶子散可用於治療妊娠期間的遍身水腫,甚至合併心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
    • 全身水腫: 《醫心方》中記載的「治水大腹」,《耆婆方》中記載的「人水病、四肢腳膚(腐字也)面腹俱腫」等,都表明葶藶子散可用於治療全身性的水腫。
  2. 小兒疳積: 《太平聖惠方》明確指出葶藶子散可治小兒疳積引起的蝕口、齒齦宣露、牙齒鬆動脫落、口腔異味等症狀。
  3. 湧水疾: 《本草簡要方》提到,葶藶子散可治療「湧水疾」,此症狀表現為腹部脹大,行走時腹內有水聲。

治療原理分析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具有顯著的利水作用,這也是該方劑的核心功效。《醫心方》、《本草簡要方》等皆提到服用此方後可使小便通暢,腫脹消退。文獻中提到多種水腫證型,無論是妊娠水腫,或全身水腫,都表明此方劑具有利水消腫之效。
  2. 宣肺降氣: 葶藶子性味苦寒,具有宣肺降氣,祛痰平喘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氣,肺氣不宣則水液代謝失常,導致水腫。通過宣肺降氣,可以促進體內水液的正常運行,達到消腫的目的。
  3. 健脾利濕: 《本草簡要方》中提到,葶藶子散常與白朮、茯苓等健脾利濕藥物配伍使用。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停滯,形成水腫。通過健脾利濕,可從根本上改善體內水液代謝,防止水腫的發生。
  4. 清熱解毒: 葶藶子性寒,具清熱解毒之功。《太平聖惠方》提到此方可治療小兒疳積,疳積多因脾胃積熱所致,葶藶子可清解熱毒,減輕疳積所致的口腔症狀。
  5. 活血化瘀: 葶藶子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瘀滯,這有助於消除因氣血不暢導致的腫脹。
  6. 局部應用: 《太平聖惠方》還提到將葶藶子散外敷於患處,以治療小兒口腔疾病。這表明葶藶子亦具有局部消腫止痛之效。
  7. 協同作用: 不同藥材的配伍,如白朮、茯苓、桑白皮等,進一步加強了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的功效,使葶藶子散的療效更加全面。

總結

葶藶子散的主要治療原理是通過葶藶子本身的利水消腫作用,結合其他藥材的健脾利濕,宣肺降氣等功效,達到治療水腫,以及小兒疳積等病症的目的。此方劑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從調整體內氣血水液運行失常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傳統服藥法


藍葉3兩,大黃1兩半,葶藶子2兩(熬)。
上為末。每服2方寸匕,食後酒送下。欲丸服,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每日2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心內膜炎慢性肝硬化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腹水咳嗽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子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效驗方》。 組成:藍葉3兩,大黃1兩半,葶藶子2兩(熬)。 主治:大腹水腫。

葶藶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葶藶子1分(微炒),胡桐律1分。 主治:小兒疳,蝕口及齒斷,宣露齒落,臭穢不可近。

葶藶子散, 出處:《外台》卷十引《崔氏方》。 組成:葶藶子3升(微炒)。 主治:上氣咳嗽,長引氣不得卧,或水腫,或遍身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