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楓香丸方劑中使用烏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痛: 烏頭性溫,味辛,入經絡,能祛除寒邪,止痛止癢,對於因寒濕凝滯導致的疼痛,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有較好的療效。楓香丸多用於治療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等症,烏頭的祛風止痛之效能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活血化瘀: 烏頭能活血化瘀,通經絡,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亦有較好效果。楓香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與烏頭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瘀血阻滯的病症。
楓香丸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楓香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濕疹等症,而藁本的疏風散寒作用,可以驅散體內風寒濕邪,從根本上緩解瘙癢症狀。
- 活血通絡,止痛消腫: 藁本還具有一定的活血通絡、止痛消腫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局部腫痛,藁本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楓香丸中加入藁本,能夠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止癢、活血通絡、止痛消腫的綜合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楓香丸方劑中加入白蒺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性平,味辛,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楓香丸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而白蒺藜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滯,起到舒緩疼痛、改善情緒的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白蒺藜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楓香丸中加入白蒺藜,可以加強其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改善疼痛和炎症反應。
楓香丸中添加淫羊藿,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溫腎壯陽: 淫羊藿性溫,味甘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強筋骨之效。對於腎陽不足、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 祛風除濕: 淫羊藿亦可祛風除濕,對於風濕痹痛、腰膝冷痛等病症,亦有一定療效。
因此,將淫羊藿加入楓香丸中,旨在增強其溫腎壯陽、祛風除濕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楓香丸的組成中包含莽草,這是因為莽草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莽草,學名為“Actinidia,” 是傳統中藥中常用的藥材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多種酚類和黃酮化合物,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的特性。
在楓香丸的配方中,莽草可以協調其他成分的作用,提高整體的療效。此藥劑主要用於調理脾胃、疏通經絡,莽草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增強這些效果,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此外,莽草也能幫助化痰,適合用於各種因痰濕導致的不適症狀。
因此,以莽草作為楓香丸的成分之一,充分發揮了其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既能增強保健效果,也能更好地滿足臨牀需求。
楓香丸中加入赤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痛:赤箭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楓香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而赤箭的驅風止痛作用能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 活血化瘀:赤箭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風寒濕痹導致的瘀血阻滯,赤箭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藥效。
楓香丸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濕止痛: 白癬皮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殺蟲的功效。楓香丸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而白癬皮可以有效地祛除風濕之邪,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 白癬皮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因風濕所致的局部紅腫熱痛。楓香丸中可能加入其他清熱解毒藥材,與白癬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楓香丸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燥濕殺蟲:蛇牀子性溫燥,擅長燥濕殺蟲,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疥瘡等,有良好的療效。楓香丸多用於治療濕疹、風疹等皮膚疾病,蛇牀子的加入有助於清除濕邪,抑制病菌生長。
- 祛風止癢:蛇牀子還具備祛風止癢的功效,可緩解皮膚瘙癢症狀,同時也能抑制皮膚炎症的發展。楓香丸中的其他藥材,如地膚子、苦參等,也具備祛風止癢的功效,蛇牀子的加入能增強整體療效。
楓香丸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用以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狀。
羚羊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息風止痙的功效。楓香丸的組成中,常包含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如黃連、黃柏、赤芍等,而羚羊角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並能有效地鎮驚開竅,緩解因熱毒入心、肝陽上亢所致的神昏、驚厥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楓香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治「風隱疹不可忍」,即今之風疹、蕁麻疹等皮膚搔癢難耐之症。其病機多與風邪外襲、濕熱內蘊或血虛風燥相關,發作時疹塊驟起、遍身騷癢,甚則灼熱疼痛。楓香丸以祛風止癢為核心,兼顧活血通絡、燥濕解毒,針對風邪夾濕熱搏結於肌表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風透表為君
- 楓香(白膠香):辛平,活血解毒、疏風止癢,為治風疹要藥,《本草綱目》謂其「治風癮疹癢毒」。
- 川烏頭:辛熱有毒,散經絡寒風,開皮毛鬱閉,宜於風寒深伏之頑疹。
- 藁本:升散風邪,達表止痛,尤善治頭面皮膚風癢。
活血通絡為臣
- 赤箭(天麻)、羚羊角屑:平肝熄風,通絡止痙,防風邪內陷引動肝風。
- 莽草:辛溫有毒,祛風止痛,破瘀散結,針對疹塊壅滯之腫痛。
燥濕解毒為佐
- 白鮮皮、蛇床子:苦燥濕熱,殺蟲止癢,治濕毒浸淫之疹。
- 景天花(或為淩霄花):涼血祛風,治皮膚熱毒瘙癢。
調和營衛為使
- 仙靈脾(淫羊藿):溫腎助陽,鼓動正氣驅邪外出。
- 小荊子(蔓荊子):輕浮上行,疏風清頭目。
- 白蒺藜:疏肝祛風,行血止癢,調和氣血。
配伍特點
全方以辛溫疏散為主流,佐以苦燥、鹹寒之品,共奏「外透風邪、內化瘀滯」之效。其用藥多偏燥烈(如川烏、莽草),推測適用於風寒濕邪鬱表、疹色偏白或暗紅、遇冷加重之隱疹,而陰虛血熱者非其所宜。
現代推衍應用
從成分觀之,方中多藥含揮發油(楓香、藁本)、生物鹼(川烏)、皁苷(白鮮皮),具抗過敏、鎮痛、改善微循環作用。或可視為「抗過敏合劑」,然須嚴格炮製(如烏頭解毒),並辨證屬風寒濕型蕁麻疹方可借鑑。
傳統服藥法
楓香1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 皮臍),藁本半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 刺),仙靈脾半兩,小荊子半兩,莽草半兩(微炙),赤箭半兩,白鮮皮1兩,景天花半兩,蛇床子1兩,羚羊角屑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於食後以溫漿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楓香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楓香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楓香1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藁本半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仙靈脾半兩,小荊子半兩,莽草半兩(微炙),赤箭半兩,白鮮皮1兩,景天花半兩,蛇床子1兩,羚羊角屑1兩。 主治:風隱疹不可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