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糖丸

粉糖丸

FEN T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脾經 18%
胃經 18%
腎經 11%
大腸經 11%
小腸經 11%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的「粉糖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制劑,其組成中包含了「輕粉」。輕粉的主要成分是石膏,其性質為寒而微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將輕粉加入粉糖丸中,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其藥理特性,幫助清熱解毒的同時,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此外,輕粉的粉末狀態也有助於提高方劑的溶解性和吸收率,使得藥物能更快地發揮作用。在製作過程中,輕粉也能與糖類結合,改善口感和服用的便利性,這對於兒童及老年患者來說尤其重要。因此,輕粉作為粉糖丸中的一個成分,不僅增強了藥物的療效,還提高了患者的服用體驗,具有全面的臨牀意義。

粉糖丸中加入赤沙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甜作用:赤沙糖性溫味甘,可改善藥物苦澀的味道,提升患者服藥的順從性。同時,糖分亦能促進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
  2. 調和藥性:赤沙糖性溫,能緩和某些藥材的寒涼或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此外,赤沙糖還能起到潤燥和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作用。

總而言之,赤沙糖在粉糖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改善藥物口感,更能協調藥性,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粉糖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大腸壅結不通」,即大腸氣機壅滯、傳導失司所致的便秘。其證候特點為腑氣不暢,濁物內停,可能伴隨腹脹、排便艱澀等表現。方中取「膩粉」與「砂糖」配伍,通過協同作用攻逐積滯,開通壅塞,屬峻下通便之劑,適用於實證便秘。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膩粉(輕粉)

    • 性味:辛寒,有毒。
    • 傳統功效:具強烈瀉下通便、逐水消腫之效,古籍載其能「通利大腸,破結滯」(《本草綱目》)。其藥性峻猛,可迅速刺激腸道,促使燥屎排出,適用於實熱壅結之急症。
    • 現代推論:主要含氯化亞汞(Hg₂Cl₂),化學性質活躍,能抑制腸道水分吸收,增加分泌,從而產生洩下作用。
  2. 砂糖(古多用紅糖或蔗糖)

    • 性味:甘溫。
    • 傳統功效:緩和膩粉之峻烈毒性,兼能潤腸燥。《本草備要》提及砂糖「利大小腸」,其甘潤之性可緩解膩粉對腸道的刺激,並協調藥力緩攻。
    • 現代推論:高濃度糖分可增加腸道滲透壓,保留水分以軟化大便,與膩粉形成「攻潤並行」之效。

三、配伍邏輯推理

此方以「峻藥緩攻」為核心思想:

  • 攻逐與潤導並行:膩粉瀉下力強,但易傷正氣,砂糖甘緩製其毒性,使瀉下而不致暴烈。
  • 劑型設計:丸如「梧桐子大」,每次僅服5丸,控制藥效釋放速度,避免過度刺激。
  • 服用時機:臨臥服藥,趁夜間腸道蠕動緩解壅結,符合「緩下」之理。

四、潛在作用機轉假設

從傳統理論觀之,膩粉辛寒攻逐實熱,砂糖甘溫潤燥,二者寒溫相制,形成「通因甘助」之效。現代角度推測,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化學刺激:膩粉中汞化合物直接作用於腸黏膜,加速腸液分泌與蠕動。
  2. 物理潤滑:砂糖增加腸內容物滲透壓,保持糞便濕軟,協同膩粉促進排出。

五、適用情境探討

此方為「通壅急劑」,宜用於:

  • 實證便秘(燥熱內結、氣滯不暢),非虛弱或津虧所致者。
  • 短期應用,中病即止,避免久服耗傷正氣。

(注:依古籍原文解析,未涉及現代用藥安全考量。)

傳統服藥法


膩粉半錢,砂糖如彈丸大1塊。
二味同研令勻,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臨臥溫熟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粉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組成:膩粉半錢,砂糖如彈丸大1塊。 主治:大腸壅結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