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丸

佛手丸

FO SH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9%
脾經 19%
胃經 14%
肝經 14%
腎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佛手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佛手丸主治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能與佛手、枳殼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從根本上解決氣滯血瘀的問題。
  2. 扶正祛邪:佛手丸中含有辛辣燥烈之品,如佛手、枳殼等,長期服用可能耗傷正氣。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防止耗傷正氣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穩妥,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佛手丸中添加桑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 桑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佛手丸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桑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佛手消炎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宣肺止咳: 桑葉還能宣肺止咳,有利於痰液排出。佛手丸中常與其他宣肺止咳藥物配合使用,如杏仁、桔梗等,桑葉的加入可以增強宣肺止咳效果,緩解呼吸道炎症。

佛手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佛手丸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肺部疾病,川貝母的加入可增強其潤肺止咳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2. 清熱解毒: 川貝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佛手丸清熱化痰,並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

佛手丸方劑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神麴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佛手丸多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食積停滯所致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而神麴則可幫助消化吸收,促進食物的代謝,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
  2. 理氣止痛:神麴亦具有一定的理氣止痛作用,可疏肝理氣,緩解胸腹脹悶、疼痛等症狀。佛手本身也有行氣解鬱的功效,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症狀。

佛手丸中加入蓮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心安神: 蓮子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清心安神、健脾止瀉的功效。佛手丸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而蓮子的清心安神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達到心神安定、睡眠改善的效果。
  2. 健脾益腎: 蓮子亦能健脾益腎,補益心氣。佛手丸中加入蓮子,除了能緩解心神不寧,還能起到健脾益腎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使藥效更為全面,達到整體改善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佛手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胃氣痛、腳氣、膨脹」,其病機核心可歸結於 氣機鬱滯與濕濁內阻

  1. 肝胃氣痛:因肝氣橫逆犯胃,導致脘腹脹痛、噯氣吞酸。
  2. 腳氣:此處指濕腳氣(非維生素缺乏症),屬濕邪下注、經絡壅滯之足脇腫痛。
  3. 膨脹:多因氣滯濕阻,水濕停聚而致腹滿脹大(如早期肝硬化或消化功能紊亂)。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主藥組:行氣化濕、調和肝胃

  1. 鮮佛手(柴胡湯拌炒):
    • 柴胡疏肝解鬱,輔佛手增強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效,專攻肝胃氣滯。
  2. 鮮香櫞(金鈴子湯拌炒):
    • 金鈴子清肝火、行氣止痛,助香櫞寬胸除脹,化解胸脅痞滿。
  3. 鮮白葫蘆(蒸曬九次):
    • 利水消腫,通過反覆蒸曬減其寒性,轉為緩和滲濕之品,針對腳氣、膨脹之濕濁。

二、輔藥組:健脾安神、化痰消積

  1. 人參(合葫蘆末):
    • 補脾益氣,防行氣藥耗散正氣,與葫蘆一補一利,調節水濕代謝。
  2. 蓮肉、神曲、大豆黃卷
    • 蓮肉健脾固腸,神曲消食化積,豆卷利濕解毒,三者合用以治膨脹之脾虛濕困。
  3. 川貝母、桑葉
    • 川貝化痰散結(防氣鬱生痰),桑葉清肺平肝,助主藥調暢氣機。
  4. 炒黑棗仁
    • 養血安神,緩解肝鬱化火之失眠煩躁,間接助氣機條達。

三、製法強化藥性

  • 九蒸九曬:使香櫞、佛手等藥性由辛散轉為醇和,減少燥烈之弊。
  • 藥末分層泛丸:先以行氣藥為「心」,再裹補益化痰藥,形成緩釋效果,延長藥力。

四、引經藥湯送服

  • 香附湯(肝氣)、**木香湯(胃氣)**等,依證配伍引藥直達病所,加強靶向治療。

總結方義
此方以 疏肝解鬱 為本,結合 健脾滲濕化痰消積,構成「氣—濕—痰」並治的框架。通過行氣藥蒸曬減燥、補益藥佐制耗散,兼顧攻補平衡,尤適長期氣滯濕阻之證。

傳統服藥法


鮮白葫蘆5兩(去子,蒸曬9次,另研極細如飛塵),鮮佛手5兩(用銀柴胡3錢煎湯拌炒,切片,蒸曬9次),鮮香櫞5兩(用金鈴子3錢煎湯拌炒,去子蒸曬9次),道地人參1錢(另研極細如飛塵),大豆黃卷10兩,炒黑棗仁5兩,冬霜桑葉5兩,真川貝母5兩(去心),建神曲5兩,建蓮肉5兩。
將葫蘆末加入人參末內和勻,再另取川貝、蓮肉末約四五兩,漸漸添入葫蘆、人參末中,隨添隨研,和至極勻候用;其香櫞、建曲、豆卷、桑葉四味,及余多之川貝、蓮肉,共為細末候用。先將佛手、棗仁二味煎湯收濃汁約一大面碗令滿,為泛丸之用。泛時將眾藥起心子,泛至半即加泛人參等末,後再加眾藥泛上成丸,曬乾收藏,宜以礦灰鋪紙襯底,庶不霉壞;泛完藥末後,再將糯米飲湯泛上,以免藥末脫落,此丸每料乾丸約有三十兩。
每服1錢,計共300服左右。如肝氣痛者,香附湯送下,胃氣痛者,木香湯送下;腳氣痛者,木瓜湯送下;膨脹病者,陳麥柴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佛手丸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佛手丸, 出處:《良方集腋》卷上。 組成:鮮白葫蘆5兩(去子,蒸曬9次,另研極細如飛塵),鮮佛手5兩(用銀柴胡3錢煎湯拌炒,切片,蒸曬9次),鮮香櫞5兩(用金鈴子3錢煎湯拌炒,去子蒸曬9次),道地人參1錢(另研極細如飛塵),大豆黃卷10兩,炒黑棗仁5兩,冬霜桑葉5兩,真川貝母5兩(去心),建神曲5兩,建蓮肉5兩。 主治:肝胃氣痛,腳氣,膨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