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砂白芷散

辰砂白芷散

CHEN SHA BAI Z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6.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8%
胃經 16%
心經 13%
腎經 13%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辰砂白芷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辰砂白芷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閉竅所致的頭痛、鼻塞、齒痛等症,白芷可以起到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症狀。
  2. 配合辰砂,增強療效:辰砂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與白芷的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作用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治療風寒閉竅的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辰砂白芷散中加入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1. 鎮靜安神: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之效。此方中白芷散主治頭風頭痛,而頭風多因肝風內動、心火上炎所致,故以硃砂鎮心降火,平息肝風,達到止痛之效。
  2. 外敷止痛:硃砂性滑,可促進血液循環,具有消腫止痛、解毒生肌之功效。此方亦可外敷治療瘡瘍腫毒,以硃砂配合白芷等藥物,可起到消炎止痛、生肌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辰砂白芷散」載於古代醫籍,主療 傷寒盜汗陰虛火動

  1. 傷寒盜汗:此處「傷寒」泛指外感熱病過程中的汗證,盜汗特指睡中汗出、醒後即止,多因邪熱內擾或陰虛內熱所致。《傷寒論》論盜汗多責之「陽明裏熱」或「少陰陰虛」,此方以清熱斂汗為法。
  2. 陰虛火動:指陰液虧損,虛火內生,上擾心神或迫津外泄,常見潮熱、盜汗、心煩等症。此方配伍兼顧清熱與養陰,契合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析

  1. 白芷(1兩)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經。
    • 傳統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但《本草綱目》亦載其能「燥濕止汗」,尤其適用於風熱或濕熱鬱表之汗證。此處重用白芷,或取其辛散外邪、宣透鬱熱之效,使內伏之熱隨汗而解,同時調節營衛以固表止汗。
  2. 辰砂(5錢,即朱砂)

    • 性味歸經:甘微寒,有毒,歸心經。
    • 傳統功效: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本草備要》謂其「瀉心經邪熱,鎮心定驚」,針對陰虛火動所致的心神不寧、虛煩盜汗,朱砂能直折心火,安定神志,從而減少陰液耗動。

配伍邏輯

  • 清熱與斂汗並行
    朱砂清心火以治本,白芷透邪止汗以治標。二者一寒一溫,朱砂沉降內斂,白芷升散外達,形成「內清外透」之勢,使熱邪得泄而汗不自出。
  • 佐使藥(茯苓、麥門冬湯送服)
    茯苓健脾寧心,助朱砂安神;麥門冬養陰清熱,補陰虛之本。此二藥為引經藥,增強主藥功效,同時調和方劑偏性,避免朱砂辛燥傷陰。

可能的作用機理

  1. 調節營衛:白芷辛溫走表,或通過調和營衛(類似桂枝湯機制)改善表虛不固的盜汗。
  2. 鎮靜安神:朱砂含硫化汞,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陰虛火動」所致的心悸、煩熱。
  3. 抗炎退熱:白芷揮發油具抗炎作用,或能緩解外感後殘留的內熱狀態。

總結

此方以 清心斂汗 為核心,通過朱砂鎮降虛火、白芷透表止汗,輔以茯苓、麥門冬滋陰寧心,標本兼顧。雖藥簡力專,但須注意朱砂毒性,傳統用量需嚴格控制(5錢為古代劑量,現代應換算調整)。其設計體現「汗為心之液」理論,從心火與表證雙向調理,頗具巧思。

傳統服藥法


白芷1兩,辰砂5錢。
上為末。
每服2錢,茯苓、麥門冬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辰砂白芷散,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白芷1兩,辰砂5錢。 主治:傷寒盜汗,陰虛火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