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鱉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 通便潤腸: 木鱉子性寒,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有效緩解便祕,改善腸道功能。
- 消腫止痛: 木鱉子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等症。
因此,在木鱉膏中加入木鱉子,可以起到潤腸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更能發揮協同作用,提高藥效。
木鱉膏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解毒殺蟲: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效。木鱉膏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而雄黃可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並殺滅寄生蟲,起到抗菌消炎作用。
二、燥濕止癢:雄黃亦具燥濕止癢之效,能有效緩解濕疹、疥瘡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
因此,木鱉膏中加入雄黃,旨在增強其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療效,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鱉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仙拈集》,主治「小兒痞癖」。古代醫籍中,「痞癖」多指小兒腹中結塊、脹滿或積滯之症,類似於現代所稱的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或輕度肝脾腫大等症。其特點為腹部觸及硬塊、時脹時痛,或伴食慾不振。方中以單味木鱉子為主,取其散結消積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木鱉子
- 性味歸經:苦、微甘,涼;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開寶本草》載其「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說明其散結消腫之力強。
- 《本草綱目》指出能「治疳積痞塊」,直接對應小兒痞癖。
- 作用機理:
木鱉子含皂苷、脂肪酸等成分,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積滯排出;其消散之力或能緩解氣血瘀滯形成的腹中結塊。
雞蛋配伍
- 雞蛋性平,滋陰潤燥,作為載體可緩和木鱉子毒性,避免傷正。
- 蒸製法使藥性溫和,適合小兒稚嫩之體,且蛋黃富含營養,兼顧扶助正氣。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木鱉子「破結消積」之力,針對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或寄生蟲導致的腹中結塊。雞蛋蒸服既助藥性釋放,又制其毒性,形成「攻邪不傷正」的配伍思路。連續服用數次,漸次消導積滯,故曰「即退」。
四、延伸思考
古代以小兒痞癖為「積滯成塊」,木鱉子以通散見長,而現代研究表明其成分確有抗炎、調節腸道功能作用。此方體現簡便廉效的民間智慧,然須辨證屬實滯者方宜。
傳統服藥法
木鱉1個。上為末。
將雞蛋1個,開1小孔,入藥在內,飯上蒸與服。連服數次即退。
(《仙拈集》卷三引《全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木鱉膏,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木鱉多用(去殼),獨蒜半錢,雄黃半錢。 主治:小兒痞癖。
木鱉膏,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木鱉仁2個(用厚紙捍去油,研碎)。 主治:瘰癧經年,發歇無已。
木鱉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木鱉子100枚(去殼),大鲫魚1枚(去鱗并頭尾肚腸)。 主治:打撲閃肭。
木鱉膏, 出處:《傷科匯纂》卷七引《顧氏家秘》。 組成:真麻油3斤,番木鱉147粒。 主治:跌打損傷腫痛,一切瘡瘍、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