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芍藥化毒湯
SHAO YAO HUA D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部全錄》卷四九一引《幼科全書》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化毒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白芍性微寒,能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芍藥化毒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瘡瘍,白芍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
- 養血柔肝: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緩解熱毒對肝臟的損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機體恢復。在治療癰疽瘡瘍過程中,白芍能滋養肝血,使身體恢復元氣,更有效地抵抗感染。
芍藥化毒湯中加入當歸尾,乃取其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效。
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心、肝經。其藥性偏於活血,能促進血液循環,化瘀消腫,並能引導藥力下行至血分,引血歸經。
此方以芍藥為主藥,清熱解毒,而當歸尾則輔助芍藥活血化瘀,將熱毒引導至下焦排出,加速疾病康復,故方中用之。
芍藥化毒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方中以連翹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白芷、甘草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發熱頭痛等症。
二、疏散風熱:連翹兼具疏散風熱之功,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銀花、薄荷等,共同起到疏散風熱、解表散邪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熱毒所致的發熱、惡寒等症狀。
芍藥化毒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在芍藥化毒湯中,紅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減輕炎症反應,改善疼痛症狀。
二、 助芍藥解毒: 芍藥性微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紅花的溫性可以緩解芍藥的寒性,並且其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毒素排出,加強芍藥的解毒功效。
總之,紅花在芍藥化毒湯中,既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又能助芍藥解毒,提高療效。
芍藥化毒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 苦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瀉火解毒,尤其針對濕熱毒邪。芍藥化毒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苦參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燥濕止癢: 苦參亦有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芍藥化毒湯若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苦參的燥濕止癢作用可以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瘙癢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芍藥化毒湯傳統功效分析
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痘疹」(即天花、麻疹等發疹性疾病)病程中出現的「寒戦、咬牙并作」之症。此類症狀多因熱毒熾盛,內蘊血分,導致氣血壅滯、正邪交爭劇烈所致。寒戦為熱深厥深之象,咬牙(齘齒)則反映熱毒擾動肝風,或血瘀經脈,筋脈失養而攣急。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白芍(君藥)
- 作用:養血斂陰,柔肝緩急。
- 原理:痘疹熱毒耗傷陰血,肝失濡養則筋急咬牙;白芍能抑肝陽、解痙,緩解肌肉抽搐。
歸尾(臣藥)
- 作用: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原理:痘疹毒熱易壅滯血絡,歸尾破血行滯,助毒邪外透,兼改善寒戦(血行不暢,陽氣不達)。
連翹(佐藥)
- 作用:清熱解毒,散結透邪。
- 原理:直解血分熱毒,透發疹痘外散,防止熱毒內陷。
紅花(佐藥)
- 作用:活血通絡,散瘀消斑。
- 原理:助歸尾行血化瘀,消除疹痘瘀滯,改善局部氣血壅塞所致疼痛或寒戦。
苦參(酒浸洗)(使藥)
- 作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 原理:酒浸增強行散之力,苦參清解濕熱毒邪,尤其針對痘疹伴隨濕毒蘊結(如膿瘡、瘙癢)。
組方邏輯與整體機理
- 核心配伍:
本方以「芍藥—歸尾—紅花」為主軸,形成「養血活血—化瘀通絡—透毒外達」的協同作用。白芍制約活血藥之燥性,防止傷陰;連翹、苦參清熱解毒,針對痘疹根本病機。 - 治療目標:
通過活血解毒、透邪外達,解除痘疹熱毒壅滯血分之病理狀態。寒戦、咬牙為標,血瘀熱毒為本,故治法標本兼顧,側重疏通血分鬱熱。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不僅用於痘疹,凡「血分熱毒挾瘀」之症(如皮膚癰腫、帶狀皰疹疼痛)或「肝風內動輕症」(如小兒高熱驚風初起)皆可加減應用,關鍵在於辨證屬熱、瘀、風相兼者。
傳統服藥法
白芍、歸尾、連翹、紅花、苦參(酒浸洗)。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痘疹,寒戦、咬牙並作。但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化毒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九一引《幼科全書》。 組成:白芍、歸尾、連翹、紅花、苦參(酒浸洗)。 主治:痘疹,寒戦、咬牙並作。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