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膏

皂莢膏

ZAO JIA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1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心經 14%
肝經 14%
腎經 14%
脾經 14%
肺經 13%
胃經 7%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膏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所含皁苷能抑制細菌生長,並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治療熱毒瘡瘍、癰腫、疔瘡等。
  2. 促進排膿: 皁莢具有促進排膿的功效,可幫助傷口快速癒合。其皁苷能軟化膿液,並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速度。

因此,皁莢膏中加入皁莢,可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排膿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瘡瘍等疾病。

皁莢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因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

皁莢膏本身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但對於寒性腹痛、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則效果有限。吳茱萸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腹瀉症狀。

此外,吳茱萸還有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皁莢膏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腹痛等副作用,使藥效更加穏定。因此,在皁莢膏中加入吳茱萸,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皁莢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皁莢膏本身也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加入杏仁能加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特別適用於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
  2. 消腫散結:杏仁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有助於消解痰液,促進痰液排出。皁莢膏多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瘰癧等症,加入杏仁可以加強其消腫散結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杏仁在皁莢膏方劑中起到潤肺止咳、消腫散結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皂莢膏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其配方中確實含有水銀,此處所指水銀多為經過特殊處理的硫化汞,即常見的朱砂或輕粉。在古代醫學觀念中,水銀具有清熱解毒、殺菌防腐之效,適用於治療皮膚病變、瘡癰腫毒。然而,現代醫學已證實水銀對人體有毒性,長期或過量接觸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損害。因此,使用含水銀的中藥方劑需極為謹慎,應遵循專業醫師指導,並注意劑量控制,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現代中醫臨床應用時,亦會考慮尋找替代品,減少毒性成分的使用,確保療效與安全並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荚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附骨疽:屬中醫外科「疽證」範疇,指深部膿瘍,病位近骨,多因氣血瘀滯、毒邪深伏所致,臨床表現為腫痛堅硬、潰後難斂。
  2. 腫痛:此方針對「熱毒壅滯」或「寒濕鬱久化熱」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強調外敷消散之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1. 攻毒殺蟲

    • 硫黃、臭黃:辛溫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燥濕解毒,針對附骨疽可能伴隨的濕毒腐肉。
    • 膩粉(輕粉):辛寒有毒,清熱攻毒,助消散瘡瘍。
  2. 祛腐拔毒

    • 巴豆:辛熱大毒,峻烈破潰,能蝕瘡排膿,針對深部膿腫。
    • 白礬灰:收斂燥濕,兼止血定痛,與巴豆一攻一斂,調節膿瘍進退。
  3. 溫通散結

    • 烏頭、吳茱萸:辛熱之品,散寒止痛、破結消腫,推測用於寒濕凝滯或局部血絡不通之痛。
    • 豬牙皂莢:辛咸性溫,化痰通絡,外用可刺激局部氣血流通,助藥力滲透。
  4. 賦形緩釋

    • 黃蠟、麻油:為膏劑基質,潤膚緩衝,延長藥效,同時麻油能清熱解毒,輔助消腫。

配伍思維

  • 辛熱攻毒為主:多數藥物性味辛溫(如硫黃、巴豆、烏頭),推測針對「陰疽寒凝」或「鬱久化熱未潰」階段,以溫通促使膿成或消散。
  • 毒藥協同增效:硫黃、臭黃、巴豆等有毒藥物結合,增強腐蝕拔毒之力,但需嚴格控制劑量(原方比例均等,顯示古代外用「以毒攻毒」思維)。
  • 動靜結合:巴豆攻潰、白礬收斂,烏頭散寒、膩粉清熱,形成動態調節,避免過度腐蝕或留邪。

可能適用症狀延伸推論

若排除古代用語限制,此方或可適用於:

  1. 深部膿瘍未潰期:如癤腫、蜂窩組織炎局部硬結。
  2. 頑固性皮膚病:如疥瘡、慢性濕疹(因殺蟲藥配伍)。
  3. 寒性關節腫痛:烏頭、吳茱萸的溫通特性或可緩解寒濕痹痛。

原理總結:以「溫通攻毒」為核心,通過局部刺激與藥物滲透,促進膿毒排出或氣血流通,從而消腫止痛。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莢1分,膩粉1分,硫黃(細研)1分,臭黃(細研)1分,白礬灰1分,黃蠟1分,巴豆(去皮)1分,烏頭(生用)1分,吳茱萸1分。
上為末,令勻,以麻油三二合,以慢火消蠟了,攪和令勻。
每日2次塗之。
皂角膏(《準繩·瘍醫》卷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疥癬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背部膿瘡怕冷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皂莢1梃(揀肥長者,刮擊黑皮及子者),栗子10個(大獨顆者,去殼,曬乾),桑根白皮1兩。 主治:內消。主治:發背似覺,但是熱腫。

皂莢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皂莢10梃(蘼蕪融者,細研),吳茱萸2兩(末),杏仁1兩(湯浸,去皮,炙,研如泥),水銀1兩(以李棗瓤同研令星盡)。 主治:附骨疽,腫痛。

皂莢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豬牙皂莢1分,膩粉1分,硫黃(細研)1分,臭黃(細研)1分,白礬灰1分,黃蠟1分,巴豆(去皮)1分,烏頭(生用)1分,吳茱萸1分。 主治:皮膚風熱生疥,乾癢。

皂莢膏, 出處:《肘後》卷七。 組成:皂莢1梃(長1尺2寸者)。 主治:射工傷人,初得或如傷寒,或似中惡,或口不能語,或惡寒熱,四肢拘急,旦可暮劇,困者三日齒間血出,不療即死。其中人有四種:其一種正黑如墨子,而繞四邊,犯之如刺狀;其一種作瘡,瘡久即穿陷;一種突起如石;其一種如火灼人,肉熛起作瘡,此種最急,並皆殺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