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皂莢膏

ZAO JIA GAO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大腸經 18%
心經 15%
腎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肺經 10%
胃經 7%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附骨疽,腫痛。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莢1分,膩粉1分,硫黃(細研)1分,臭黃(細研)1分,白礬灰1分,黃蠟1分,巴豆(去皮)1分,烏頭(生用)1分,吳茱萸1分。
上為末,令勻,以麻油三二合,以慢火消蠟了,攪和令勻。
每日2次塗之。
皂角膏(《準繩·瘍醫》卷五)。

方劑組成解釋

皂莢性辛、鹹、溫、有毒。主治祛風痰、除濕毒、殺蟲。 治中風口眼歪斜、頭風頭痛、咳嗽痰喘、腸風便血、下痢噤口、癰腫便毒、瘡癬疥癩。

吳茱萸性辛、苦、熱、小毒。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杏仁性苦、溫、有毒。主治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喉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

水銀性辛,寒,有毒。主要功效殺蟲;攻毒。主疥癬;梅毒;惡瘡;痔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背部膿瘡怕冷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皂莢1梃(揀肥長者,刮擊黑皮及子者),栗子10個(大獨顆者,去殼,曬乾),桑根白皮1兩。 主治:內消。主治:發背似覺,但是熱腫。

皂莢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皂莢10梃(蘼蕪融者,細研),吳茱萸2兩(末),杏仁1兩(湯浸,去皮,炙,研如泥),水銀1兩(以李棗瓤同研令星盡)。 主治:附骨疽,腫痛。

皂莢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豬牙皂莢1分,膩粉1分,硫黃(細研)1分,臭黃(細研)1分,白礬灰1分,黃蠟1分,巴豆(去皮)1分,烏頭(生用)1分,吳茱萸1分。 主治:皮膚風熱生疥,乾癢。

皂莢膏, 出處:《肘後》卷七。 組成:皂莢1梃(長1尺2寸者)。 主治:射工傷人,初得或如傷寒,或似中惡,或口不能語,或惡寒熱,四肢拘急,旦可暮劇,困者三日齒間血出,不療即死。其中人有四種:其一種正黑如墨子,而繞四邊,犯之如刺狀;其一種作瘡,瘡久即穿陷;一種突起如石;其一種如火灼人,肉熛起作瘡,此種最急,並皆殺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山杏煎

相似度 66%

乳煉秋石奇方

相似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