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犀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疏風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芎犀散主治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齒齦腫痛等症狀,川芎在此方中發揮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患者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2. 活血化瘀: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芎犀散中,川芎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促進血液流通,減輕局部炎症反應,加速患者的康復。
芎犀散中包含犀角,乃因其在古時被視為珍貴藥材,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尤擅治熱毒瘡瘍、斑疹、吐血、衄血等症。
古人認為,犀角能解毒辟邪,且具清熱涼血之效,因此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斑疹等疾病。
然而,現今犀角已成為瀕危物種,其藥用價值也受到質疑,因此不應再使用犀角入藥。
芎犀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通絡的作用。芎犀散以川芎、犀角為主,清熱解毒、涼血止痛,而獨活則輔助其祛風濕,共同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
- 疏通經絡:獨活能通經活絡,使氣血運行通暢,配合川芎、犀角等藥材,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止痛的功效。
芎犀散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其寒性可解熱毒,辛味可行氣止痛,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抽搐、痙攣、肢體麻木等症狀。
2. 協同其他藥物:芎犀散中包含川芎、犀角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全蠍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祛風止痙的效果,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止痙止痛的目的。
因此,全蠍在芎犀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芎犀散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扶正:芎犀散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人參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效,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
- 調和藥性:方中犀角、川芎等藥性偏寒,人參性溫,加入人參可中和寒性,避免過寒傷正,同時也能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犀散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之效。芎犀散主治風邪上擾,頭風眩暈,頭痛昏沉等症,天麻能有效抑制肝風內動,平息眩暈,緩解頭痛。
2. 祛風止痛: 天麻亦具祛風止痛之效。芎犀散中含有川芎、犀角等藥材,均有祛風止痛之功,天麻的加入能加強此功效,使藥效更顯著,更有效地解除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犀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癇多困不省」,即因風邪內動或痰熱擾神所致癲癇發作,以昏沉嗜睡、神志不清為主要表現。古代文獻中,「風癇」多屬肝風內動或外風引動內風,夾痰上擾清竅,導致意識障礙。方中以川芎、犀角為君,彰顯其息風開竅、清熱鎮驚之效,契合風癇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川芎、犀角
- 川芎:辛溫走竄,善「上行頭目」,既能祛外風,又擅活血通絡,改善頭面氣血瘀滯。風癇發作常伴氣血逆亂,川芎可調暢血行,輔助平息內風。
- 犀角(現多以水牛角替代):寒涼清心,專解熱毒,尤擅「鎮肝息風」,針對熱極生風或痰熱蒙蔽心神,具醒神開竅之效。
臣藥:獨活、蠍梢
- 獨活:祛風勝濕,善治「伏風」,協同川芎驅外風,兼助天麻息內風。其性下行,可防諸藥升散太過。
- 蠍梢:蟲藥搜剔,專攻「肝風內動」,通絡止痙,直接抑制抽搐,為治風癇要藥。
佐使藥:人參、天麻
- 人參:益氣固本,防風藥耗散正氣,尤其癇症多因正虛邪戀,扶助元氣以助藥力持久。
- 天麻:「定風草」之稱,平肝息風,針對眩暈昏聵,與蠍梢協同加強鎮痙之效。
配伍特點
全方以「外祛風邪、內息肝風」為核心,寒溫並用(犀角之寒配川芎之溫),動靜結合(蠍梢之攻配人參之補)。酒調服可助藥勢上行,溫通經絡,加速藥效發揮。
推論延伸功效
除風癇外,此方或可運用於:
- 風痰頭痛:川芎、獨活祛風,天麻化痰,改善頭風夾痰之頑固頭痛。
- 驚風輕症:蠍梢、犀角對小兒急驚風的肢體抽動可能有一定緩解作用。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思維,既攻邪(風、痰、熱)又顧護正氣,為古代治風癇實證夾虛的典型配伍。
傳統服藥法
川芎半兩,犀角半兩,獨活(去蘆)半兩,蠍梢半兩,人參半兩,天麻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犀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川芎半兩,犀角半兩,獨活(去蘆)半兩,蠍梢半兩,人參半兩,天麻半兩。 主治:風癇多困不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