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取填飲」中包含夏枯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散結: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散結消腫的功效。取填飲方中常因肝火旺盛,導致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而夏枯草可清熱散結,改善肝火上炎,緩解眼部症狀。
- 疏肝解鬱:夏枯草亦可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結、胸悶脅痛、情緒抑鬱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取填飲方中可能存在肝氣鬱結的因素,而夏枯草可以疏解肝氣,緩解情緒問題,有助於整體調理。
方劑「取填飲」中包含紅花,主要有兩項原因:
一、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方劑中若有瘀血阻滯之症,紅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散寒止痛:紅花兼具溫經散寒之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例如痛經、跌打損傷等,紅花可以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因此,紅花在「取填飲」方劑中,發揮活血化瘀和散寒止痛的雙重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取填飲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夏枯草(五錢)
- 紅花(二分)
主治:
根據《古方彙精》所載,取填飲主要用於治療「血痢如注,並初起作痢腹痛,下如土朱,豬肝色者」。此症狀描述了以血便為主,伴隨劇烈腹痛的痢疾初期表現,且便血的顏色深紅如土朱,或呈豬肝色,表明病情較為嚴重。
治療原理分析:
取填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組成藥物的藥性與功效,針對血痢的病理機製作出應對: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夏枯草): 夏枯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在血痢的病程中,體內往往存在熱毒內蘊,導致腸道炎症,進而引發腹痛及血便。夏枯草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熱邪,減輕炎症反應,從而緩解腹痛,減少出血。此外,夏枯草亦有散結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消除腸道內因炎症造成的腫脹。
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紅花): 紅花性溫,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作用。在血痢中,血瘀是常見的病理表現。腸道因炎症受損,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瘀血內停。紅花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同時,活血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局部血液供應,加速炎症修復。
綜合作用:
取填飲以夏枯草的清熱解毒為基礎,配合紅花的活血散瘀,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血痢病症。夏枯草清熱解毒,從根本上清除病邪,緩解炎症;紅花活血散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止痛止血。兩藥合用,既能祛除病因,又能緩解症狀,標本兼治,達到治療血痢的目的。
佐以砂糖:
方中提及「白水煎濃湯。入真砂糖一錢。調和空心服」,加入真砂糖的主要作用是緩和藥物苦味,並且砂糖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在痢疾期間,患者體力消耗較大,適當補充糖分可以增強體力,輔助藥效發揮。空腹服用則有助於藥物的快速吸收。
總結:
取填飲針對血痢如注,伴有腹痛,且便血呈土朱或豬肝色的病症,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為治療原則,選用夏枯草與紅花兩味藥物配伍而成。夏枯草清熱解毒,紅花活血散瘀,二藥合用,共同作用於血痢的病理機制,能有效緩解病症,達到治療目的。砂糖的加入則起到了緩和藥味、補益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夏枯草5錢,紅花2分。
白水煎濃湯,入真沙糖1錢調和,空心服。3服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取填飲, 出處:《古方匯精》卷一。 組成:夏枯草5錢,紅花2分。 主治:血痢如註,並初起作痢腹痛,下如土朱,豬肝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