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榮散

DONG RO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膽經 50%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冬榮散中包含夏枯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肝瀉火,散結消腫: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散結消腫的功效。冬榮散常用於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耳鳴耳聾等症狀,夏枯草可以清熱降火,消散肝火所致的炎症和腫脹,從而改善視力,緩解耳部不適。
  2. 治療瘰癧,消癭散結:夏枯草還能治療瘰癧、癭瘤等病症,而冬榮散也常用於治療此類疾病。夏枯草能軟堅散結,消散瘰癧和癭瘤的積聚,促進其消退,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冬榮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冬榮散,以夏枯草燒灰存性為末,米飲或涼水調服,其主治功效在古籍中明確記載為「小便出血」及「腸風下血」。綜合《醫學綱目》、《濟陽綱目》等醫書的內容,可對其治療原理進行深入分析。

主治功效

  1. 小便出血: 《醫學綱目》直接指出「冬榮散,治小便出血」,《濟陽綱目》亦有相同的記載。此處的「小便出血」,可理解為現代醫學所稱的血尿,即尿液中帶血。古籍中亦提到「少陰澀,則病積溲血」,意指少陰腎經氣血不暢,或有積滯時,可能導致小便出血。
  2. 腸風下血: 數處古籍均指出冬榮散可治「腸風下血」,如《醫學綱目》言「冬榮散,治腸風下血」,並有多處記載佐證。所謂「腸風下血」,指的是大便時出血,或純下血,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痔瘡出血或腸道出血。此處的「腸風」,並非單指風邪,而是指腸道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出血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1. 夏枯草的藥性與止血: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其燒灰存性後,藥性會有所轉變,偏於收斂止血。《本草綱目》記載夏枯草有「清肝火,明目退翳,消腫散結」之效。此處的「清肝火」,指的是清瀉肝經的實熱,而肝經與衝任二脈關係密切,肝火擾動可致血不循經。夏枯草的清瀉肝火之性,有助於平息內熱,使血歸正道,從而起到止血的效果。
  2. 燒灰存性的意義: 古人喜將藥物燒灰存性,其目的在於使藥物的性味更為平和,並且使其收斂止血的效果更為顯著。經過燒灰處理,夏枯草的性味由寒涼轉為平和,並增強了澀性,使其既能清解熱邪,又能收斂止血,從而達到治療血癥的目的。
  3. 米飲調服: 米飲在此方中,不僅作為賦形劑,其本身亦有健脾益氣、保護胃腸的作用。在治療下血癥時,體內氣血多有不足,而米飲的補益作用有助於維護正氣,輔助藥力。
  4. 內外兼治: 冬榮散對於小便出血和腸風下血均有療效,可見其作用範圍較廣。不論是肝經內熱導致的血熱妄行,還是腸道氣機不暢引起的出血,夏枯草均能發揮其清熱、止血、收斂之效,從而達到內外兼治的目的。

總結

冬榮散以夏枯草燒灰存性為君藥,其治療原理在於:

  1. 清泄肝火,疏導氣機:通過清泄肝經實熱,使肝經氣血運行順暢,從而減少血不循經的情況。
  2. 收斂止血,固攝血脈:燒灰存性的處理方式,可增強夏枯草的收斂止血作用,使血脈固攝,防止出血。
  3. 健脾益氣,輔助藥效:米飲的加入,可健脾益氣,保護胃腸,並輔助藥力,使療效更為持久。

冬榮散雖組方簡單,但其選藥精當,炮製獨到,體現了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的理念,為治療小便出血及腸風下血提供了有效的方藥。

傳統服藥法


夏枯草(燒灰存性)。
上為末。米飲或涼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冬榮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七。 組成:夏枯草(燒灰存性)。 主治:小便出血,及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