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經進過院湯中加入草荳蔻,主要是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方中若患者脾胃虛寒,或因寒邪入侵導致腹痛、腹脹等症狀,草荳蔻便可發揮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協助其他藥材改善患者的病症。
「經進過院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胃、化濕濁: 白荳蔻味辛溫,具有溫脾胃、化濕濁之效。經進過院者,多因病體虛弱,脾胃功能不佳,易受寒濕侵襲。白荳蔻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並化解體內濕濁,幫助患者恢復元氣。
- 開胸膈、止嘔逆: 白荳蔻氣味芳香,能開胸膈,止嘔逆。經進過院後,患者易出現胸悶、嘔吐等不適症狀。白荳蔻可疏通氣機,消除胸膈之鬱,並止嘔逆,改善患者症狀,幫助恢復健康。
「經進過院湯」方中使用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破血消癥的功效。此方症狀多為經期延遲、小腹脹痛、經量少,伴有血塊,而莪朮可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血瘀,有助於解決經血運行不暢的問題。
- 消癥散結:莪朮對於婦科疾病中的癥瘕積聚有一定療效。若患者因瘀血阻滯導致宮寒不孕,莪朮則能破血消癥,促進血行,改善宮寒,為懷孕創造條件。
經進過院湯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智,助消化吸收: 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開胃消食、醒脾安神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導致營養吸收不足、精神不振等症狀,益智仁可促進脾胃功能,改善食慾,增進營養吸收,從而提升患者體力,幫助其早日康復。
- 溫陽化氣,助氣血運行: 益智仁亦有溫陽化氣的作用,可溫補脾腎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對於體虛氣弱、陽氣不足,導致寒濕凝滯、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益智仁可溫陽化氣,驅散寒濕,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身體恢復。
總而言之,經進過院湯中加入益智仁,旨在通過健脾益智、溫陽化氣,達到改善消化吸收、促進氣血運行,進而幫助患者恢復體力,早日康復的目的。
經進過院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經進過院湯常由多味藥材組成,甘草可調和各藥材的寒熱、升降,使藥力協調,避免藥物相互沖突,減少副作用。
- 益氣健脾: 甘草有益氣健脾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經進過院湯常用於治療外傷感染、創傷疼痛等症狀,甘草的益氣健脾作用可增強患者體質,加速傷口恢復。
主治功效
經進過院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經進過院湯的組成與《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和《奇效良方》所記載的內容相同,主要成分及劑量如下:
- 草豆蔻(一兩):生薑五兩切片同拌炒,以水三升慢火煮至水乾,取出焙乾
- 白豆蔻仁(半兩)
- 莪朮(半兩,炮製)
- 益智仁(半兩)
- 粉草(一兩半,炒)
- 炒鹽(一兩半)
主治功效
古文記載該方主治「一切氣」,此為古代醫學術語,涵蓋範圍較廣。結合方劑組成,可以推斷其主要針對的是脾胃氣機不暢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治療原理
經進過院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溫中行氣: 草豆蔻、白豆蔻均為辛溫之品,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其中,草豆蔻經生薑拌炒,增強了其溫中散寒之力,並可緩和其燥性;白豆蔻則擅長化濕開胃、溫中行氣。二者合用,可有效溫暖脾胃,促進氣機運行,緩解因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所導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
- 破氣消積: 莪朮辛溫,具有破血逐瘀、行氣消積的功效。與草豆蔻、白豆蔻合用,可以增強行氣之力,消除因氣滯所致的積聚、痞塊。
- 溫腎助陽: 益智仁味辛性溫,歸脾、腎經,具有溫脾暖腎、固氣澀精的功效。在本方中,益智仁主要起到溫補脾腎、助陽行氣的作用,與諸藥合用,可加強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 調和藥性: 粉草即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功效。在本方中,甘草與炒鹽合用,既可調和藥性,又能緩解諸藥的辛燥之性,使藥效更加平和持久。
總結
綜合分析,經進過院湯以溫中行氣、破氣消積為主要治療原則,適用於脾胃虛寒、氣機不暢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脘腹冷痛、脹滿不適、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其藥物組成精簡,配伍合理,療效顯著,是一首值得研究和應用的古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經進過院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草豆蔻1兩(用生薑5兩切片同拌,以水3升,慢火煮,水平爲度,收出焙乾),白豆蔻仁半兩,蓬莪朮(炮)半兩,益智仁半兩,粉草1兩半,炒鹽1兩半。 主治:一切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