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桔梗獨活湯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 宣肺利咽: 桔梗性辛溫,味苦,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作用。對於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咽痛、痰多等症,可與獨活等藥物配合,起到宣肺止咳、利咽化痰的作用。
二、 散結消腫: 桔梗還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可與獨活等藥物配合,治療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肢體疼痛、腫脹等症。
桔梗獨活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獨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配合桔梗,宣肺利咽: 桔梗性平,具有宣肺利咽、開宣肺氣、消腫排膿的功效。與獨活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疏散風寒,通利經絡,同時也能宣肺利咽,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桔梗獨活湯中包含獨活,是為了充分發揮其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並配合桔梗,達到宣肺利咽、通經絡的效果,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相關病症。
桔梗獨活湯中加入紫蘇梗,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解表止咳:紫蘇梗辛溫,具有解表散寒、止咳化痰之效。可與桔梗、獨活等藥材協同作用,驅散外感風寒,緩解咳嗽、鼻塞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紫蘇梗氣味芳香,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烈,使藥性更為平和,進一步增強療效,避免副作用。
總而言之,紫蘇梗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桔梗獨活湯的解表止咳功效,並使藥性更為協調,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桔梗獨活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瀉火止痛: 黃芩味苦寒,性寒涼,能清熱瀉火,解毒止痛。對於本方所治之風寒濕邪阻絡,引起肢體疼痛、發熱、口苦等症,黃芩能清熱解毒,緩解發熱症狀,並輔助其他藥物消炎止痛。
- 兼顧寒熱,調和藥性: 桔梗獨活湯以解表散寒為主,但其中亦含有如獨活、防風等辛溫藥物,易於燥熱。黃芩的寒涼之性,能有效調節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熱,避免傷陰,使藥效更加協調。
桔梗獨活湯中加入橘紅,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宣肺止咳: 橘紅性溫,味辛,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與桔梗、獨活等藥材配合,可有效緩解風寒束肺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
- 理氣止痛: 橘紅能理氣止痛,有助於疏解胸中鬱氣,緩解胸痛、肋間疼痛等症狀。對於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的疼痛,橘紅的加入可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因此,橘紅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方劑宣肺止咳之效,更能起到理氣止痛、緩解疼痛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桔梗獨活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桔梗獨活湯主治子瘖,即妊娠期間聲音嘶啞,甚至失聲的症狀。從引文「今制桔梗獨活湯以治子喑」可以明確得知此方劑的主要應用。
治療原理
根據《醫方簡義》中王清源的論述,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基於以下幾點:
- 病因認識: 王清源認為子瘖可能與孕婦情志波動有關,如引文中的「得砑紙情由」,暗示患者可能因生氣或情緒激動而致病。
- 病機分析: 認為子瘖的發生是由於氣機逆亂,痰阻氣道所致,如引文中「六脈浮躁無倫」、「吐膠痰盈碗」。
- 組方思路: 針對上述病機,選用桔梗、獨活、蘇梗、黃芩、橘紅等藥物,意在宣肺利咽、排痰止咳、解表散寒、清熱燥濕、化痰止咳、行氣和胃、止痛消炎、祛風濕痹、理氣健脾、和胃降逆。具體分析如下:
- 桔梗: 宣肺利咽,開宣肺氣,是治療聲音嘶啞的要藥。
- 獨活: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可能有助於緩解氣機阻滯。
- 蘇梗: 行氣寬中,和胃止嘔,能調理氣機,使之上順下達。
- 黃芩: 清熱燥濕,防止熱邪傷津。
- 橘紅: 化痰止咳,理氣健脾,有助於祛除痰濁。
- 生薑: 散寒溫中,降逆止嘔,與蘇梗協同調理氣機。
- 青果: 清熱利咽,輔助桔梗治療咽喉不利。
總結
桔梗獨活湯通過宣、降、清、化相結合的配伍方法,達到調理氣機、祛除痰濁、宣通肺氣的目的,從而治療子瘖。其治療思路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運用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桔梗1錢5分,獨活1錢5分,蘇梗1錢5分,條芩1錢5分,真化橘紅8分。
加生薑3片,青果1枚,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散結的功效,適合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但是,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肺熱咳嗽等急性炎症期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桔梗獨活湯, 出處:《醫方簡義》卷五。 組成:桔梗1錢5分,獨活1錢5分,蘇梗1錢5分,條芩1錢5分,真化橘紅8分。 主治:子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