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救痛散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救痛散主要用於治療胃痛、腹痛、胸痛等症,木香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 健脾消食:木香還能健脾消食,促進消化,對於因脾胃虛弱引起的疼痛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救痛散中常與其他健脾胃的藥物配合使用,達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救痛散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痛: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救痛散主治寒邪凝滯,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肉荳蔻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
- 調節腸胃功能: 肉荳蔻還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的功效。救痛散中加入肉荳蔻,可以調節腸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進一步緩解疼痛。
救痛散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如下:
- 破瘀止痛:三稜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 行氣止痛:三稜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如胸脅疼痛、腹痛等,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三稜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並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救痛散」中加入「茴香」,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溫中散寒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凝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疝氣疼痛等,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二、行氣消脹: 茴香能促進胃腸蠕動,排除腸道積氣,對於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等症,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救痛散」中加入「茴香」,旨在通過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消脹等作用,達到緩解疼痛、促進消化的目的。
救痛散中使用馬藺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馬藺花性寒,味甘,入肝、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疼痛,例如頭疼、牙痛、喉痛、腹痛等。
- 利尿消腫: 馬藺花亦有較好的利尿消腫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利於消除水腫,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馬藺花在救痛散中起到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救痛散中加入苦楝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苦楝子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藥理研究表明,苦楝子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對於熱毒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苦楝子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疏肝理氣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如脅肋疼痛、乳房脹痛等,苦楝子能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
因此,救痛散中加入苦楝子,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肝理氣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救痛散主要用於治療小腸疝氣,以及由此引起的築心疼痛,或伴有睪丸偏墜、腹部脹痛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救痛散的藥物組成包含:
- 木香:調氣止痛、健脾消食。
- 肉豆蔻:溫中行氣、殺蟲止瀉。
- 三棱:破血通經、消癰腫。
- 茴香:理氣和胃、驅風除濕。
- 馬藺花:利尿解毒、活血化瘀。
從藥物功效來看,救痛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 行氣止痛:木香、肉豆蔻、茴香皆能行氣,其中木香尤長於調氣止痛,肉豆蔻溫中行氣,茴香理氣和胃,三藥合用可有效緩解疝氣導致的氣機阻滯、疼痛不通。
- 活血化瘀:三棱破血通經,馬藺花活血化瘀,二者合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疼痛。
- 溫陽散寒:肉豆蔻、茴香均有溫中散寒之效,配合行氣活血藥物,有助於消散寒凝氣滯血瘀之病機。
各藥物相輔相成,共奏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溫陽散寒之功,從而達到治療小腸疝氣及其相關症狀的目的。
《醫碥》中提到“疝由小腸經得者,舊名小腸氣”,並指出“救痛散”可用於治療“繞臍走注,小腹刺痛”的“小腸氣”,進一步印證了該方劑針對小腸疝氣的療效。
此外,《旅舍備要方》中雖然將“救痛散”用於治療火傷,但與上述幾本醫書中記載的主治疝氣的“救痛散”是否為同一方劑尚待考證。且該書中關於火傷、犬馬咬傷、蛇咬傷等內容與疝氣的病機和治療方法關聯不大,因此不納入本方劑的治療原理分析中。
總之, 救痛散以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溫陽散寒為主要治療原理,主治小腸疝氣及其引起的疼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木香(煨)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荊三稜(煨)1兩,茴香(炒)1兩,馬藺花(醋炒)1兩,金鈴子(去核)1兩。
上為末。
每服1大錢,熱酒調下。
本方方名,《醫部全錄》引作「救命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救痛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引《衛生家寶方》。 組成:木香(煨)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荊三棱(煨)1兩,茴香(炒)1兩,馬藺花(醋炒)1兩,金鈴子(去核)1兩。 主治:小腸疝氣,築心疼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