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竅丸

通竅丸

TONG QI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片玉心書》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5.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肝經 27%
腎經 17%
肺經 17%
脾經 10%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竅丸方劑中包含磁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磁石具引血歸源之效: 中醫認為磁石性寒,入肝經,具有鎮靜安神、降逆止嘔、引血歸源的功效。通竅丸主治鼻塞、頭痛、頭昏等症狀,磁石可引導血氣歸於正位,改善頭部氣血運行,達到通竅止痛的效果。
  2. 磁石具有吸附毒素之功: 磁石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體內的毒素,包括風寒濕邪、痰濁等,達到清熱解毒、通竅止痛的效果。通竅丸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磁石的吸附作用有助於清除鼻腔內的病邪,緩解症狀。

通竅丸中包含麝香,主要源於其 開竅醒神、活血通絡 的功效。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氣味濃烈,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對於中風昏迷、痰迷心竅、鼻塞不通、跌打損傷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因此,通竅丸中加入麝香,可有效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疏通經絡,達到醒神開竅、通鼻竅、止痛消腫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竅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今醫鑒》,主治「氣閉耳暴聾」,意指因氣機壅滯(如風邪閉塞、肝氣上逆等)所致之突發性耳聾,症狀特點為耳竅悶塞、聽力驟降,可能伴耳鳴如風聲。古人認為此屬「實閉」,需開竅通氣為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磁石(1錢)

    • 性味歸經:辛鹹微寒,入腎、肝經。
    • 傳統應用:具「潛陽納氣、聰耳明目」之效,《本草綱目》言其「治腎虛耳聾」,此處取其鎮攝浮陽、導氣下行,尤適肝陽上亢或腎氣不納所致之耳竅閉塞。
    • 物理特性:磁石具磁性,古人認為可引動耳竅內氣血流通,與含鐵塊相互作用(詳後述),形成「磁—鐵」共振導引之效。
  2. 麝香(5釐)

    • 性味歸經:辛溫香烈,通行十二經。
    • 傳統應用:為「開竅第一藥」,能穿透壅滯、直達病所,《本草正》稱其「開經絡之壅遏」。在此方中專攻「通閉」,化解耳竅氣血之痹阻,與磁石一動一靜,共成開竅之功。
  3. 生鐵塊(外用輔助)

    • 用法特殊:含於口中,並以熱酒泡過提升溫通之性。
    • 原理推演
      • 磁鐵相引:磁石塞耳與口含鐵塊,形成磁場迴路,古人喻為「以鐵引石,導氣外透」。
      • 酒氣升散:熱酒蒸騰助藥力上行,配合麝香之香竄,促使耳竅氣機宣通。
      • 「颯颯有聲」之驗效:當患者自覺耳內氣流震動,提示壅滯得開,此為古人判斷療效的直觀指標。

整體方義
此方結合「物理導引」與「藥性開竅」:

  • 磁石為君:鎮攝內氣,奠定通竅基礎;
  • 麝香為使:破閉散結,促藥力透達;
  • 鐵塊為輔:構建外治法之能量場域。
    全方體現古人「內病外治」的巧思,通過耳、口二竅的內外呼應,調動氣機升降,解決暴聾之急症。

傳統服藥法


磁石1錢(為末),麝香5釐。
上為丸,如棗核大。
綿裹納耳中,又以鏽鐵1塊,熱酒泡過,含口中。須臾氣即通。
《古今醫鑒》本方用法:磁石銼如棗大,頭尖,揉麝香少許於磁石尖上,塞兩耳孔,口中含生鐵一塊,候一時,兩耳氣透,颯颯有聲為度,勤用三五次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竅丸,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磁石1錢(爲末),麝香5厘。 主治:氣閉耳暴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