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熱散

QU R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20%
肺經 10%
三焦經 10%
胃經 10%
腎經 10%
小腸經 10%
大腸經 10%
肝經
脾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去熱散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通便的功效。去熱散主治熱毒壅盛,發熱便祕等症,芒硝能清瀉腸胃熱毒,使大便通暢,從而達到降熱解毒之效。
  2. 引藥下行: 芒硝性滑,能引導藥物下行,有助於其他藥物深入腸道,發揮更好的清熱解毒作用。同時,芒硝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藥物排泄,避免藥物積聚於體內。

「去熱散」方劑中包含「紫金血藤」,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紫金血藤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其藥性能夠清熱涼血,消腫止痛,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性病症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去熱散」中,紫金血藤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熱病、消腫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去熱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組成與藥性:

「去熱散」由以下藥物組成:

  • 芒硝: 鹹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軟堅消癥。
  • 紫金血藤: 苦平,活血止痛,舒筋通絡,兼具清熱解毒,消腫療傷之效。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去熱散」主要用於治療:

  • 發熱: 尤其適用於伴有腫瘍的發熱證候。
  • 腫瘍: 包括各種癰疽、瘡瘍、流注等,症見紅腫熱痛。

治療原理分析:

「去熱散」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方中芒硝性寒,能清瀉體內熱毒,涼血消腫。紫金血藤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芒硝以增強療效。故此方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及腫瘍。

  2. 活血止痛,消腫散結: 紫金血藤善於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散結消癥的目的。芒硝則有軟堅散結之效,可加強紫金血藤的活血散結作用。

  3. 疏通經絡,祛邪外出: 熱毒壅盛、氣血瘀滯,常導致經絡阻塞不通。紫金血藤能通行經絡,引導熱毒及瘀滯之邪外出,從而達到祛邪扶正,恢復機體功能之目的。

綜上所述,「去熱散」通過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止痛、消腫散結、疏通經絡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發熱及腫瘍的目的。其治療重點在於清熱解毒與活血化瘀並重,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調和氣血,使機體恢復平衡。

臨牀應用:

根據古籍記載,「去熱散」不僅可用於治療一般的發熱腫瘍,還可應用於多種外科疾病,如馬𤷍(即走散流注)、癰疽、乳癰等。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藥物,或與其他方劑合用,以提高療效。

傳統服藥法


吉面消、山烏豆、雞屎子、雞距根、水壙子、過山龍、金涼傘(大葉)、白根子、紫金藤、九牛天竹、臭木待根、連義大青、落鴉爪藤。
退熱。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去熱散, 出處:《準繩·瘍醫》卷四。 組成:吉面消、山烏豆、雞屎子、雞距根、水圹子、過山龍、金涼傘(大葉)、白根子、紫金藤、九牛天竹、臭木待根、連義大青、落鴉爪藤。 主治:退熱。主治:發熱;腫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