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及散方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咳定喘: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咳、平喘止嘔的功效。與烏及散中其他藥物如烏梅、桑白皮等,共同發揮鎮咳平喘、止嘔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嘔吐等症狀。
- 固澀止血: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作用,可與烏及散中其他藥物如阿膠、地榆等,共同發揮固澀止血作用,用於治療咳血、咯血、吐血等症狀。
總之,海螵蛸在烏及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咳定喘、固澀止血的功效,使方劑療效更佳。
烏及散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烏及散本身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白芨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止血生肌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白芨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緩解跌打損傷後的熱毒反應,並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消腫止痛。
白芨的加入,使烏及散的功效更加全面,對於跌打損傷的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及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烏及散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合併出血」,其核心作用為斂瘡止血、修復潰瘍。中醫理論中,此類病症多因「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或「胃絡損傷」所致,表現為胃脘疼痛、反酸嘔血、便血等。烏及散以兩味藥配伍,直接針對黏膜破損與出血,體現中醫「斂瘡生肌」與「止血化瘀並行」的治療思路,尤適用於潰瘍急性期伴隨滲血者。
組成藥物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烏賊骨(海螵蛸)
- 性味歸經:鹹、澀,微溫;入肝、腎經。
- 功效:
- 收斂止血:烏賊骨富含碳酸鈣及膠質,能吸附潰瘍面滲出物,形成保護層,直接壓迫止血。
- 制酸止痛:中和胃酸,緩解因胃酸過多導致的黏膜侵蝕疼痛,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 生肌斂瘡:促進潰瘍癒合,古人視其為「瘡家要藥」。
2. 生白及
- 性味歸經:苦、甘、澀,微寒;入肺、胃、肝經。
- 功效:
- 收斂止血:白及黏液質能在創面形成膠狀膜,保護潰瘍並促進血小板聚集,速效止血。
- 消腫生肌:現代研究證實其含多糖類成分,可刺激肉芽組織增生,加速黏膜修復。
- 化瘀滯:兼能消散潰瘍周邊瘀血,改善局部微循環,避免留瘀。
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
- 標本兼治:烏賊骨偏重「制酸止血」治標,白及長於「生肌修復」治本,二者比例(1:2)強調整體修復力。
- 動靜結合:烏賊骨質地輕散,白及黏滯濃厚,一散一斂共同覆蓋潰瘍面,形成物理性屏障。
- 酸鹼調節:烏賊骨鹼性中和胃酸,白及寒性清局部鬱熱,針對潰瘍病常見的「酸熱病機」。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雙重機制發揮作用:
- 物理保護:藥物細末直接黏附於潰瘍處,隔離胃酸與食物刺激。
- 生化調節:促進凝血、減少炎症介質釋放,並誘導黏膜上皮細胞增殖。
- 中醫取象:烏賊骨形似「內托之殼」,白及色白質黏如「補漏之膏」,取象比類以修復「內瘡」。
總結
烏及散以簡馭繁,體現古代「一藥一性,專病專方」的特點。其組方邏輯緊扣「止血—護膜—生肌」三部曲,契合潰瘍病的病理特徵,至今仍具臨床實用性。
傳統服藥法
烏賊骨3克,生白及6克。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
每次服3克,飯後二小時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及十二指腸炎
相同名稱方劑
烏及散,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1958;9:15)。 組成:烏賊骨3g,生白及6g。 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合併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