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散

白粉散

BAI F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4%
腎經 21%
胃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9%
小腸經 9%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粉散中包含海螵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海螵蛸為烏賊的內骨,性寒,味鹹,歸腎、肝經。其富含碳酸鈣,能與胃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產生泡沫,起到止血、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同時,海螵蛸還能收斂止瀉,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治療白粉散所針對的症狀,如外傷出血、潰瘍、腹瀉等。因此,海螵蛸作為白粉散中的重要組成成分,發揮著多方面的藥用價值。

白粉散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白粉散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燒燙傷等,白芨的加入可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促進組織再生。

2. 清熱解毒: 白芨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癰腫等。白粉散中加入白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效果,更有效地消炎止痛。

因此,白粉散中加入白芨,可有效發揮其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白粉散]中包含[輕粉],因為輕粉具有燒灼乾燥、去除濕氣的作用。輕粉能夠去除體內的濕氣,改善由濕氣引起的症狀,如濕疹、皮膚瘙癢等。在白粉散中加入輕粉,有助於清理體內的濕氣和痰濁,增強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粉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傳統主治:「諸疳瘡」——指小兒疳疾所致皮膚潰瘍或濕瘡,多因脾胃虛弱、濕熱蘊結,繼發皮膚糜爛、滲液之證。此類瘡瘍常見於營養不良或久病體弱之幼兒,病灶多遷延不癒,伴見分泌物或痂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海螵蛸(烏賊骨)

    • 性味鹹澀微溫,歸肝腎經。
    • 外用長於收濕斂瘡,止血生肌。其微溫之性可促進瘡面癒合,吸附分泌物,減少滲液,適用於濕爛性瘡瘍。
  2. 白芨

    • 性味苦甘澀微寒,質黏膩,歸肺胃肝經。
    • 外用能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其膠質成分可形成保護膜,覆蓋創面,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對潰瘍久不斂口者尤宜。
  3. 輕粉(氯化亞汞,需注意其毒性):

    • 性味辛寒,有毒,歸大腸小腸經。
    • 外用具殺蟲攻毒、祛腐生新之效,針對疳瘡可能合併之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可抑菌止癢,加速壞死組織脫落。然其刺激性強,需嚴格控制劑量(本方僅用1分,比例最低)。

配伍特點

  • 收斂與攻毒並行:海螵蛸、白芨收濕生肌為主,輕粉解毒為輔,形成「斂中寓攻」之結構,適用於本虛標實(脾胃虛弱為本,濕熱腐肉為標)之疳瘡。
  • 劑型設計:研末外敷,直接作用病灶。漿水(發酵米湯)先行清潔,取其弱酸性微抗菌之效,再以藥粉吸附滲液、殺蟲斂瘍。

推論可能的治療原理
針對「諸疳瘡」濕爛、腐肉不脫之病機:

  1. 物理性保護:白芨膠質與海螵蛸粉末覆蓋創面,隔絕外邪。
  2. 化學性抑菌:輕粉抑制微生物過度繁殖,減少感染。
  3. 促進組織修復:海螵蛸中的鈣質與白芨多糖,可能刺激局部細胞增生,加速癒合。

此方體現中醫外科「腐去則新生」的思路,以收斂為基礎,佐以適度攻邪,契合古代對小兒疳瘡「虛中夾實」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海螵蛸3分, 白芨3分, 輕粉1分。
上為末。
先用漿水洗,拭乾,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

相同名稱方劑


白粉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海螵蛸3分,白及3分,輕粉1分。 主治:諸疳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