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火利痰丸」方中使用大黃,乃取其瀉熱通便之效。
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涼血之功效。對於痰熱壅肺、熱毒內盛導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大黃可以清熱瀉火,通利大腸,將熱毒從腸道排出,達到清熱利痰之目的。
此外,大黃還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痰液排出,減輕肺部的負擔。因此,在「祛火利痰丸」方中,大黃的使用是合理的,可以起到清熱解毒、利痰通便的作用。
「祛火利痰丸」方劑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 巴戟天性味甘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固髓的功效。 其滋陰作用可緩解燥熱之火,達到降火的目的。
- 化痰止咳: 巴戟天除了滋陰降火,亦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其能促進痰液的排出,有助於清除肺熱,緩解咳嗽等症狀。
因此,在「祛火利痰丸」中加入「巴戟天」,可以起到滋陰降火、化痰止咳的雙重功效,對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祛火利痰丸」方劑中包含「胡蘿蔔子」,其主要原因在於胡蘿蔔子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效。
胡蘿蔔子性涼味甘,入肺經,其藥性偏於清熱解毒,能有效緩解因熱邪犯肺導致的咳嗽、痰多、口乾舌燥等症狀。同時,胡蘿蔔子還能潤燥止咳,適用於肺燥咳嗽、痰粘難咳者。因此,將胡蘿蔔子加入「祛火利痰丸」方劑,有助於增強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祛火利痰丸」方劑中含有「輕粉」,其主要原因在於:
-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輕粉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對於痰熱壅肺,咳嗽喘促,痰黃黏稠等症狀,輕粉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 消腫散結:輕粉也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作用,對於痰火鬱結所致的瘰癧、癭瘤等疾病,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然而,輕粉屬於汞的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毒性,使用需謹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輕粉的毒性較大,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容易引起汞中毒,造成肝腎損傷等不良反應。因此,使用輕粉必須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祛火利痰丸中加入麥芽,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消食化積,降火利痰:麥芽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痰火交蒸,多由脾胃積熱或飲食不節所致,麥芽能消食化積,降胃火,從根本上解決痰火之源。
-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麥芽亦具清熱化痰之效,能化解肺熱,宣肺止咳,配合其他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藥材,共同起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祛火利痰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消積: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作用。對於痰熱鬱結、氣滯食積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狀,枳實能疏通氣機,化解痰飲,達到利痰止咳的效果。
- 降逆止嘔:枳實能降氣止嘔,對於痰熱上逆、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祛火利痰丸中加入枳實,可以幫助清熱化痰,同時也能行氣消積,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祛火利痰丸主治功效分析
《丹臺玉案》記載「祛火利痰丸,治一切痰火。久嗽不住。」此方劑針對痰火蘊結所致的久咳不止,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此方由多味藥材組成,各司其職,協同作用,以達到清熱化痰、理氣和中之效。
- 大黃: 為本方之主藥,其性苦寒,能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且具活血化瘀之功。古書云:「錦紋者,一斤切片好酒浸二日上下柳葉蒸黑色曬乾為末。」可見其炮製方法亦有講究,旨在增強其瀉熱之力,且避免過於峻猛。
- 巴戟天: 此藥性溫,能補腎陽,強筋骨,雖屬溫補之品,但在此方中主要取其補腎之功,以助腎氣,使火不至於上炎。
- 蘿蔔子、蘇子: 兩者皆為理氣化痰之品。蘿蔔子炒後,其性稍平,能潤腸通便,化痰消食,蘇子則偏於宣肺化痰,降氣止咳。二者合用,能助脾肺運化,以斷生痰之源。
- 麥芽: 此藥性平,能消食健胃,和中緩急。在此方中,取其消食導滯之功,使脾胃運化正常,避免食積生熱生痰。
- 枳實: 此藥性苦寒,能理氣消脹,降逆止嘔。能疏通氣機,使痰火下降,避免氣逆而導致咳嗽加重。
綜觀全方,以大黃瀉火為主,配合巴戟天補腎以制火之根本,佐以蘿蔔子、蘇子化痰,麥芽消食,枳實理氣。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化痰止咳之功,故能治療「一切痰火,久嗽不止」。
痰火之成因與治療:
文中提及:「凡大怒動火起於肝經。醉飽動火起於脾經。悲哀動火起於肺經。房勞動火起於腎經。思慮動火起於心經。」以及「見牙痛齦宣。腮頰頤腫。此胃火動也。見月黃口苦。坐臥不安。此膽火動也。見舌苔喉痛。便祕不通。此大腸火動也。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此三焦火動也。」可見痰火之成因複雜,乃五臟六腑之火邪鬱結,灼煉津液所致。而「久嗽不止」正是痰火上擾肺氣,導致肺失宣肅的表現。
祛火利痰丸能針對痰火之根本進行治療。大黃能瀉各臟腑之火,使火熱下降;而巴戟天能扶助腎氣,固本培元,防止火邪反覆;蘿蔔子、蘇子等則能消散痰涎,使痰火不再上逆;麥芽健脾,避免食積生火生痰;枳實理氣,使氣機通暢,避免氣逆痰阻。
此方劑配伍精當,既能瀉火又能化痰,又能理氣健脾,實為治療痰火久咳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大黃(錦紋者1斤,切片,好酒浸二日,上下柳葉蒸黑色,曬乾為末),巴戟天4兩(水泡,去骨),蘿蔔子(炒)2兩,真蘇子(炒)2兩,麥芽(炒)2兩,枳實(炒)2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化痰、利咽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火利痰丸,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大黃(錦紋者1斤,切片,好酒浸2日,上下柳葉蒸黑色,曬乾爲末),巴戟天4兩(水泡,去骨),蘿蔔子(炒)2兩,真蘇子(炒)2兩,麥芽(炒)2兩,枳實(炒)2兩。 主治:一切痰火,久嗽不住。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