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薑米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米性甘,味平,能補益脾胃。二者合用,可溫中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胃寒、腹痛、嘔吐等症狀。
- 促進消化: 生薑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米則提供能量,為身體提供所需營養。二者協同作用,有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主治功效
薑米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煨生薑
- 陳米
- 水
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內容,薑米湯主要用於治療嘔吐,特別是胃氣虛弱導致的嘔吐不止。
治療原理
1. 止嘔
- 生薑:辛溫,入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止嘔的功效。生薑能溫暖脾胃,促進胃氣和降,從而止住嘔吐。煨過的生薑更能增強其溫中之力。
- 陳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陳米與生薑同用,可增強和胃止嘔的效果。
2. 補益胃氣
- 生薑:能夠溫補脾胃,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進而恢復胃氣。
- 陳米:亦有補益脾胃之功,與生薑合用,可協同增強補益胃氣的效果。
3. 助陽
在《經方實驗錄》中提到,薑米湯可用於「傷寒疫病戰汗」者,即病人忽身寒鼓頷戰慄,急與薑米湯熱飲,以助其陽。表明薑米湯具有一定的助陽作用。
古文內容總結
- 《驗方新編》:「吐多而胃氣欲絕者,用此安胃。老生薑一塊重一兩多,煨熟去皮研爛,用水一碗,陳米二撮,同入瓦罐煎好,候溫緩緩與服,其嘔即止。凡嘔吐交作者,止吐為急。吐而不瀉者,均用生薑米湯最效。」
- 明確指出薑米湯適用於嘔吐多而胃氣欲絕的患者,並強調其止嘔的功效。
- 《聖濟總錄》:「治產後虛乏,津液衰耗,煩渴不止。薑米湯方:乾薑(炮一兩),陳粟米(炒二兩),甘草(炙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濾去滓,食前稍熱服,日三。」
- 提到薑米湯可用於治療產後虛弱、津液耗損、煩渴不止,方中除了乾薑和陳粟米之外,還加入了甘草,可能具有補益氣陰的作用。
- 《經驗丹方匯編》、《tempsgfdg》:「凡夏天一切腹痛吐瀉,切忌服生薑米湯,誤者即死。」
- 指出在夏季腹痛吐瀉時,應忌服薑米湯。這可能與夏季暑熱有關,此時不宜使用辛溫之品。
- 《經方實驗錄》:「《傷寒證治明條》云:『凡傷寒疫病戰汗者,病人忽身寒鼓頷戰慄,急與薑米湯熱飲,以助其陽。須臾戰定,當發熱汗出而解。或有病人惡熱,盡去衣被,逆閉其汗,不得出者,當以生薑、豆豉、紫蘇等發之。有正氣虛不能勝邪,作戰而無汗者,此為艱治。若過半日或至夜而有汗,又為愈也。」
- 說明薑米湯可以用於治療傷寒疫病戰汗,此時病人身寒戰慄,需要用薑米湯來助陽,使之發汗解表。
- 《雞峰普濟方》:「上為細末湯浸寒食麵和丸如綠豆大丸子於寒食麵內養七日取出未及養七日合成便服亦得每服七丸至二三十丸空心煎生薑米湯下漸加丸數服。」
- 提到將藥物製成丸劑,並用生薑米湯送服,可能是為了增強藥效或便於服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薑米湯以生薑和陳米為主要成分,具有溫中止嘔、補益胃氣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嘔吐,尤其是胃氣虛弱所致的嘔吐不止。然而,夏季腹痛吐瀉時應忌用。同時,古籍中也提到薑米湯在特定情況下具有助陽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薑米湯, 出處:《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組成:老生薑1塊(重1兩許)。 主治:吐多而胃氣欲絕者。
薑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乾薑(炮)1兩,陳粟米(炒)2兩,甘草(炙)1兩。 主治:産後虛乏,津液衰耗,煩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