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痔散

XIAO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肺經 14%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消痔散中加入密陀僧,主要是基於其收斂生肌、燥濕止癢的功效。

痔瘡常伴有出血、腫脹、疼痛和瘙癢等症狀,而密陀僧具有止血作用,可減輕出血,同時其收斂作用能幫助組織收縮,減輕腫脹。此外,密陀僧還能燥濕止癢,緩解痔瘡帶來的瘙癢感。

因此,消痔散中加入密陀僧,有助於緩解痔瘡的各種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消痔散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收斂,止血止痛: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肝經,具燥濕收斂之效。痔瘡多因濕熱蘊結,或血熱妄行而致,白礬可燥濕止血,收斂痔核,減輕疼痛。
  2. 殺菌消炎:白礬具有殺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局部細菌感染,防止痔瘡感染加重,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消痔散中加入白礬,可起到燥濕收斂、止血止痛、殺菌消炎的綜合作用,有效治療痔瘡。

主治功效


消痔散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病症

根據《醫學集成》和《外科大成》的記載,「消痔散」主治鼻痔,即鼻腔內生長的息肉樣贅生物。症狀表現為鼻內贅生物逐漸增大下垂,導致呼吸不暢。

治療原理

《外科大成》指出鼻痔的病因是「肺經濕熱內蒸」,類似於朽木生芝蘭,本質上是一種病理產物。因此,治療上需要從清解肺經濕熱入手。

  • 內服藥分析:

《醫學集成》中雖然也提到「消痔散」,但更著重於內服方劑的應用。例如「辛夷清肺飲」,此方劑的具體組成未在提供的文本中列出,但從其名稱推測,應含有辛夷等宣通鼻竅、清肺熱的藥物。而「烏犀散」則以犀角、羚羊角、知母、貝母、麥冬、天冬、黃芩、胡黃連、甘草等組成,重在清熱涼血解毒。這兩個方劑都體現了清肺熱、解毒消癰的治療原則。

  • 外用藥分析:

《醫學集成》中「消痔散」的組成為:辛夷、丹皮各二兩,白芷、枳實、桔梗各一兩,炒梔五錢。其中: -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是治療鼻痔的要藥。 - 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消散鼻內贅生物。 - 白芷:辛,溫,歸肺、胃、大腸經,具有解表散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的功效,可緩解鼻塞、疼痛等症狀。 - 枳實:苦、辛、酸,微寒,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的功效,有助於消散鼻內壅滯。 - 桔梗:苦、辛,平,歸肺經,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的功效,可緩解鼻塞、排膿等症狀。 - 炒梔子: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清解肺經濕熱。

  • 三妙散: 《醫學集成》中還提到了外用方「三妙散」(白礬、輕粉、杏仁),具有燥濕殺蟲、拔毒生肌的作用,可直接作用於鼻痔局部,促進其消退。

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消痔散」通過內服清熱解毒、宣通鼻竅的方劑,以及外用燥濕殺蟲、拔毒生肌的藥物,雙管齊下,從而達到消除鼻痔的目的。其治療原理主要針對肺經濕熱,兼顧局部症狀的緩解和贅生物的消退。而古文中提供的其他方劑,如「烏犀散」、「石膏、葛根、花粉...」等方,也是圍繞著清熱、解毒、活血、通竅等原則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硇砂1錢,輕粉3分,雄黃3分,冰片5分。
上為細末。
用草梗咬毛蘸藥,點痔上,每日5-7次。漸化為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消痔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密陀僧1錢,信1錢5分,白礬1錢。 主治:鼻痔。

消痔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硇砂1錢,輕粉3分,雄黃3分,冰片5分。 主治:鼻痔。

消痔散, 出處:《中醫外科學講義》。 組成:煅田螺1兩,煅鹹橄欖核1兩,冰片5分。 主治:消痔,退腫,止痛。主治:內痔脫出,直腸脫垂。

消痔散, 出處:《內外驗方秘傳》。 組成:生地4錢,苦參2錢,連翹2兩,銀花2錢,澤瀉2錢,地榆2錢,槐米2錢,胡黃連2錢,黃柏2錢,車前子3錢。 主治:肛門腫疼,欲成痔漏。

消痔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三。 組成:乳香2兩(明亮者佳),沒藥(和尚頭者佳)2兩,大黃3錢,黃丹5分,朱砂5分,雄黃5分,五倍子3錢(去蟲,用銅鍋炒至栗殼色爲度)。 主治: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