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腋臭散
YE CH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16)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肺經 14%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腋臭散中加入密陀僧,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收斂止汗: 密陀僧性涼,具有收斂、止汗的功效。腋臭的形成與汗液分泌過多、細菌分解汗液有關,密陀僧可以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汗液產生,從而減輕腋臭。
- 殺菌消毒: 密陀僧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減少細菌分解汗液產生臭味。
因此,在腋臭散中加入密陀僧,可以有效地收斂止汗、殺菌消毒,從而達到減輕腋臭的目的。
中藥方劑「腋臭散」中含有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汗: 白礬性寒,具有收斂、止汗、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汗腺分泌,減少腋窩汗液排放,從而減少汗液滋生細菌,減輕臭味。
- 殺菌消毒: 白礬具有較強的殺菌消毒作用,能有效殺滅腋窩處的細菌,抑制細菌分解汗液產生臭味,達到去除異味的功效。
因此,白礬在「腋臭散」中起到收斂止汗、殺菌消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腋臭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腋臭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腋臭及手腳多汗,屬中醫「濕熱鬱蒸」或「穢濁內蘊」之證。古人認為,腋下多汗伴隨異味,多因局部濕熱積聚,或汗孔排泄不暢,穢濁之氣外發所致。手足多汗則與「脾虛濕盛」或「陽明經熱」相關。此方以外治法直接收斂燥濕、吸附穢氣,改善局部環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密陀僧(主藥,8兩)
- 性味鹹辛、平,具收斂止血、燥濕殺蟲之效,古代廣泛用於瘡瘍、濕疹及汗症。
- 主要成分為氧化鉛(PbO),能與汗液中蛋白質結合,形成收斂層,減少汗腺分泌,同時抑制細菌滋生(古人雖無微生物概念,但經驗上知其能「除穢」)。
- 其微粒質地細密,可物理性吸附水分與異味分子。
枯礬(輔藥,2兩)
- 即煆製白礬,酸澀寒,強力收濕止汗、解毒斂瘡。
- 化學成分為硫酸鋁鉀,水解後生成氫氧化鋁膠體,收斂汗腺並凝固表層蛋白質,形成微層以減少排汗。
- 與密陀僧協同,增強乾燥、抑菌效果,且枯礬的酸性環境可抑制分解汗液的細菌繁殖。
配伍特點與外用機理
- 燥濕為主:兩藥均具強吸濕性,直接使腋下或手足局部乾爽,破壞濕熱鬱蒸的病理基礎。
- 抑穢為輔:通過收斂與化學作用減少汗液腐敗物質(古人稱「濁氣」)的產生,間接減輕異味。
- 載藥優化:配合馬鈴薯或甘薯塊外敷,利用其澱粉質緩釋藥性,延長作用時間,且溫熱狀態可促進局部毛孔開泄,助藥粉滲入。
中醫理論對應
此方雖未內調臟腑,但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濕熱穢濁聚於肌表,以「澀可固脫」之法,從標證切入。然古代醫家可能認為需配合內服藥(如清脾除濕湯)標本兼治,此散則專攻局部速效。
傳統服藥法
密陀僧8兩,枯礬2兩。
用藥粉乾撲兩腋下,每日1次。或用熱馬鈴薯塊、甘薯塊去皮虧蘸藥挾於腋下,變涼為度。此法每周2次。手腳多汗,以藥粉搓搽。
此藥切勿入口,對汞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腋臭散,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密陀僧8兩,枯礬2兩。 主治:腋臭,手腳多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