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涎散

DANG X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7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大腸經 17%
腎經 17%
肺經 13%
膀胱經 13%
小腸經 11%
脾經 6%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蕩涎散方劑中包含粉霜,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化痰: 粉霜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能有效清除痰涎,緩解濕熱痰濁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與蕩涎散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2. 潤燥生津: 粉霜性潤,能潤燥生津,緩解口乾舌燥,滋養肺陰,有助於緩解因痰熱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進一步提高藥效。

蕩涎散方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輕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積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輕粉能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達到治療目的。
  2. 化痰止咳,消痰止嘔:輕粉具有一定的化痰止咳作用,能將痰液化解,利於排出體外。對於痰多、咳嗽、嘔吐等症狀,輕粉可以發揮一定的療效。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需慎用,且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藥使用。

蕩涎散方中包含芫花,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化痰:芫花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能有效祛除痰涎積聚於口鼻,對於痰多涎盛、呼吸不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開竅醒神:芫花性辛溫,入肺經,可通竅開閉,醒神開竅,對於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痰濁阻竅之症,有一定程度的治療作用。

因此,芫花在蕩涎散方中,發揮著燥濕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痰涎壅盛、神志不清等症狀。

主治功效


蕩涎散主治功效分析

蕩涎散,出自宋代醫家龐安石的《傷寒總病論》,由粉霜、輕粉、芫花三味藥組成。此方主要針對小兒傷寒誤治後,出現的特殊病理狀態。

病因病機分析:

古文記載,小兒傷寒,初起表現為壯熱不除,此時病邪在表,應以辛溫解表之法治療。然而,醫者誤用湯丸下法,導致病邪內陷,與體內熱邪相結,停聚於心胸。由於熱邪壅盛,煎熬津液,化生痰涎。痰涎內阻,不僅阻礙氣機,還會包裹其他藥物,使藥力無法正常發揮,導致病情遷延不愈,甚至加重。

症狀表現:

此種情況下,小兒會出現一系列典型症狀:

  • 項強眼翻,弄舌搐搦,如發癇狀: 這是痰熱擾動,引動肝風的表現。項強、眼翻、弄舌、搐搦,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驚厥、抽搐等症狀,與癇證相似。
  • 久則哽氣,啼聲不出: 此為痰涎壅塞氣道,阻礙呼吸所致。患兒呼吸不暢,聲音嘶啞,甚至無法啼哭。

治療原理:

蕩涎散的組方,緊扣病機,以祛除痰涎為核心:

  • 粉霜: 其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清除心胸之熱邪,釜底抽薪,減少痰涎產生的源頭。
  • 輕粉: 具有殺蟲滅菌、燥濕化痰的作用。此處主要取其燥濕化痰之功,直接針對病理產物——痰涎,強力祛除。
  • 芫花: 其性溫,具有行氣活血、祛風除溼的作用。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疏通氣機,協助祛除痰涎,並改善因痰涎阻滯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

三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燥濕化痰、行氣活血之功。蕩涎散以攻逐痰涎為主,藥性峻猛,旨在迅速祛除盤踞在心胸的痰涎,使氣機通暢,藥力得以發揮,從而緩解症狀,恢復健康。

古籍記載的印證:

《仲景傷寒補亡論》中記載,此方可“取下黑黃涎,猶包裹諸藥,啼聲一出即安”,明確指出蕩涎散的療效是通過排出包裹著藥物的痰涎來實現的,一旦痰涎排出,患兒的症狀便會迅速緩解。

總結:

蕩涎散是針對小兒傷寒誤治後,痰熱壅盛於心胸所致的項強、眼翻、弄舌、搐搦、哽氣、啼聲不出等症的有效方劑。其組方精準,藥力峻猛,通過強力祛除痰涎,達到清熱解毒、疏通氣機的目的,從而使病情迅速好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劑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劑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 本方劑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癲癇脖子頸項酸痛多痰身體發低熱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

相同名稱方劑


蕩涎散,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五。 組成:粉霜1錢,膩粉2匣,芫花1分。 主治:小兒傷寒,始因壯熱不除,被湯丸下後,其項強眼翻,弄舌搐弱,如發癇狀,久則哽氣,啼聲不出,醫以爲驚風,屢服硃砂、水銀、牛黃、汞粉、巴豆、竹瀝之類,藥皆無驗,此由誤下後,毒氣結在心胸,內熱生涎,涎裹諸藥,不能宣行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