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究丸

XUE JI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八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7.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脾經 23%
胃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7%
腎經 7%
心經 7%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學究丸中加入薑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 薑黃味辛性溫,具有行氣解鬱之效,可疏通肝氣鬱結,改善胸悶、脅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薑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學業壓力引起的頭昏腦脹、疲倦乏力等症狀。

薑黃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提升學業表現。

學究丸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

五靈脂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逐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學究丸以補腎益精、強壯筋骨為主,而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因腎精虧虛、筋骨失養所致的疼痛不適。同時,五靈脂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進一步促進藥效的發揮,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學究丸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此外,延胡索還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可有效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因此,在學究丸中加入延胡索,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疾病。

學究丸方劑中包含石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開竅醒神: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痰之效。其芳香之氣可醒脾開胃,提振精神,有助於改善學子因思慮過度、用腦過度而引起的頭昏腦脹、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等問題。
  2. 化濕健脾: 石菖蒲亦具化濕健脾之功,可改善因脾胃濕困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助於學子增強體質,提高學習效率。

因此,學究丸中加入石菖蒲,旨在提升學子學習能力、改善精神狀態,達到強健體魄、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學究丸中加入全蠍,乃取其「息風止痙」之效。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古人認為,學究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等症,而全蠍恰能平息肝風,止驚定癇,故而將其列入方劑之中。此外,全蠍還能通經活絡,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助於促進患兒的康復。

學究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改善記憶和增強腦力,其組成中包含巴豆具有特定的醫療作用。巴豆是一種帶有強烈刺激性的藥材,主要成分為巴豆甙,具有潤腸通便的功能。此外,巴豆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行氣、活血的效果,因此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增強腦部的血液供應,進而提升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不過,巴豆的使用必須謹慎,因為其毒性較強,若劑量不當可能引起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在學究丸的配方中,巴豆的用量必需經過精確控制,以平衡其療效和安全性。總體而言,巴豆的納入是基於其特有的藥理作用,能夠有助於學習和記憶,而不單單是為了通便而使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學究丸」主治功效分析

「學究丸」此方出自王璆所著之《是齋百一選方》,主要用於治療「丈夫心脾疼並小腸氣痛,婦人脾血氣痛」。從提供的古文內容,我們可以分析其組成、劑量及服法,進而推敲其治療原理。

組成分析

方中組成包含:

  • 片子薑黃
  • 五靈脂
  • 玄胡索
  • 石菖蒲 (各一分)
  • 全蠍 (三、七枚,微炒)
  • 紅娘子 (二十七枚,去翅足)
  • 巴豆 (七枚,去殼,不去油)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以薑黃、五靈脂、延胡索為主,三者皆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針對「心脾疼」、「血氣痛」的核心病機——氣血瘀滯。其中:

  • 薑黃:辛散溫通,善於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主攻血分瘀滯。
  • 五靈脂:甘溫,活血散瘀,通利血脈,調節血液循環,並能降低血脂,輔助薑黃疏通血瘀。
  • 延胡索: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長於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尤為有效,且兼具鎮靜解熱之功,有助緩解疼痛帶來的熱象與不適。

石菖蒲芳香開竅,醒脾化濕,可助脾胃運化,並能開竅醒腦,提神醒腦,針對脾胃氣機不暢、氣血運行受阻的狀態,有助於氣機的升降出入。

全蠍性味辛平,有毒,歸肝經,能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息風止痙,加強活血通絡止痛之效,尤其擅長治療經絡痹阻之痛。此處「微炒」可能是為了減輕其毒性。

紅娘子,即莎雞,古文指出其「去翅足」,推測此處應是用其蟲體,其性味、功效在古文中未明載,但作為蟲類藥,推測其可能具有搜風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全蠍相輔相成,加強通絡止痛的功效。

巴豆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能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是本方中一味猛藥。此處「去殼,不去油」,意在利用其油的滑潤之性,其量雖少,僅七枚,且「別研,旋和要極勻」,提示用量需謹慎控制。其主要作用應是推動腸道,加強通腑瀉濁之力,排出體內瘀滯、痰濕等病理產物。與前方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一攻一通,可使氣血通暢,疼痛得解。

總結

「學究丸」全方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兼以開竅醒脾、祛風通絡、通腑瀉濁,針對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心脾疼」、「小腸氣痛」、「脾血氣痛」。各藥相互配合,共奏活血通絡、行氣止痛之效。然而,此方含有巴豆等有毒之品,且多為辛溫燥烈之藥,故其使用當謹慎,古文所載劑量、用法及配伍,可能需在更豐富的臨床驗證和現代研究基礎上進行調整與完善。

古文記載的適應症與服法

根據古文記載,此方適用於:

  • 丈夫心脾疼並小腸氣痛:推測此處「小腸氣痛」可能指涉現代醫學中的腹痛、疝氣等病症。
  • 婦人脾血氣痛:推測此處可能指涉女性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病症。

服法方面:

  • 「上為細末,酸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說明此方是製成丸劑服用,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兩丸。
  • 大夫小腸氣疼,茴香鹽湯下:男性小腸氣痛,可用茴香、鹽煮湯送服。茴香辛溫,能理氣散寒止痛,鹽能軟堅散結,二者合用,可加強溫經散寒、理氣止痛之效。
  • 心脾痛,茶清內點醋下:心脾疼痛,可用清茶加少許醋送服。茶清能清熱,醋能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可清熱涼血、活血止痛,可應用於患者呈現熱象的心脾痛。
  • 婦人血氣痛,薑醋湯下:女性血氣痛,可用生薑、醋煮湯送服。生薑辛溫,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醋能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可加強溫經活血、散寒止痛之效。

綜上所述,「學究丸」是一個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的古代方劑,其組方配伍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但其具體應用仍需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傳統服藥法


片子薑黃1分,五靈脂1分,玄胡索1分,石菖蒲1分,全蠍3-7個(微炒),紅娘子27個(去翅足),巴豆7個(去殼,不去油,別研旋和,要極勻)。
上為細末,酸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丸,丈夫小腸氣疼,茴香鹽湯送下;心脾痛,茶清內點醋送下;婦人血氣痛,薑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學究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學究丸, 出處:《百一》卷八。 組成:片子薑黃1分,五靈脂1分,玄胡索1分,石菖蒲1分,全蠍3-7個(微炒),紅娘子27個(去翅足),巴豆7個(去殼,不去油,别研旋和,要極勻)。 主治:丈夫心脾疼並小腸氣痛,婦人脾血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