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效聖散
DA XIAO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效聖散中包含禹餘糧,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禹餘糧性寒,味甘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方中加入禹餘糧,有助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因熱毒瘀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二、 配伍增效:禹餘糧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黃芩、黃連等,配伍使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效聖散中使用寒水石,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血涼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吐血、衄血等症。
- 收斂止血: 寒水石能收斂止血,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因此,大效聖散中使用寒水石,旨在通過其清熱瀉火、收斂止血的功效,治療熱毒熾盛、出血等症狀。
大效聖散中包含不灰木,主要原因在於其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不灰木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其藥性可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症。此方劑中,不灰木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癰疽、疔瘡、乳癰等疾病,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最佳療效。
大效聖散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大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大效聖散治療的是濕痰阻滯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半夏可有效清除痰液,使呼吸通暢。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因濕痰阻滯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大效聖散中常配伍其他止嘔藥物,如生薑、竹茹等,共同發揮止嘔作用。
大效聖散中包含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之效。方中常與其他寒涼藥材配伍,以緩解其寒性,避免寒涼藥傷陽氣。
二、和胃止嘔: 生薑能和胃止嘔,對於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大效聖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生薑的加入,可增強其止嘔作用,提高療效。
大效聖散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旨在瀉除腸胃積熱,促進排泄,解決便祕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清除瘀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方劑中加入大黃,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治療相關病症。
大效聖散方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化痰: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痰之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由濕熱毒邪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同時,文蛤利濕化痰的特性也能有效化解痰液,緩解胸悶咳嗽。
- 滋陰潤燥,軟堅散結:文蛤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物質,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能改善因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幹癢等症狀。同時,文蛤還具備軟堅散結的功效,有助於消散體內積聚的痰濕,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效聖散》主治「吐血不止」,此症狀多因熱邪熾盛、血熱妄行,或氣火逆亂、迫血上溢所致。方中諸藥配伍,旨在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降逆鎮靜,以平息上逆之血熱,達到止血之效。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金石類藥材(鎮降清熱)
- 金星石、銀星石:性寒質重,傳統認為能鎮降浮熱、涼血止血。其重鎮之性可引血下行,適用於血熱上沖之吐血。
- 禹餘糧:澀而重,既能固澀止血,又能鎮降逆氣,尤善治血熱妄行之出血。
- 寒水石:大寒清熱,瀉火解毒,直折火勢以涼血止血。
- 不灰木(石棉類礦物):性涼,古方用於清熱化痰,輔助降火止逆。
作用邏輯:此類礦石藥性寒沉降,可協同清泄上焦火熱,鎮攝浮陽,防止血隨氣逆而溢。
2. 化痰降逆藥
- 半夏(生薑汁制):生薑制後減其燥性,增強降逆止嘔之功。吐血常伴胃氣上逆,半夏能降胃氣、化痰濁,使氣降則血降。
3. 瀉火解毒藥
- 大黃:苦寒瀉下,既能清泄血分實熱,又能導火下行,通過通腑使熱邪從下而解,符合「釜底抽薪」之法,從根本減少血熱上衝。
- 蛤粉(海蛤殼煅製):性寒,清熱化痰,兼能斂血,輔助止血。
4. 增效配伍
- 龍腦(冰片):少量加入,取其辛涼走窜之性,助藥力上達病所,同時清熱開竅,增强涼血止血之效。
- 新汲水調服:以冷飲助清熱降火之勢。
三、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鎮降為主,降逆止血為輔」:
- 清熱涼血:寒水石、大黃直瀉火毒;金星石、銀星石涼血鎮靜。
- 降逆止嘔:半夏、生薑汁制後調和胃氣,防止氣逆動血。
- 固澀止血:禹餘糧、蛤粉斂血,兼防進一步出血。
- 解毒透邪:大黃、龍腦兼解「五毒」,即內外熱毒蘊結。
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適合「熱極迫血」之實證吐血,症狀可能伴隨面赤煩渴、脈洪數、血色鮮紅等。然須辨證屬熱而非虛寒,方可投予此寒涼重劑。
傳統服藥法
金星石(碎)、銀星石(碎)、禹餘糧(碎)、寒水石(碎)、不灰木、半夏(湯洗7遍,去滑,生薑汁制焙)、大黃(銼)、蛤粉各等分。
上為散。
每服1錢匕,新汲水調下,更入龍腦少許佳。
兼解五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止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效聖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金星石(碎)、銀星石(碎)、禹餘糧(碎)、寒水石(碎)、不灰木、半夏(湯洗7遍,去滑,生薑汁制焙)、大黃(銼)、蛤粉各等分。 主治:吐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