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利丸

步利丸

BU L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腎經 12%
心經 12%
脾經 12%
胃經 12%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步利丸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滯氣的功效。步利丸為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的方劑,山楂有助於消食化積,改善脾胃功能。
  2. 活血化瘀: 山楂同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步利丸中加入山楂,有助於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同時也能緩解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等症狀。

步利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白蒺藜性平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步利丸主要針對肝膽濕熱所致的脅肋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而白蒺藜的疏肝利膽功效可有效緩解肝氣鬱滯、膽汁分泌不足引起的上述症狀。

2. 促進泌尿系統排泄: 白蒺藜亦具利水消腫作用,可促進泌尿系統排泄,有助於排出體內濕熱毒素。步利丸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白蒺藜的利水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促進炎症消退,改善泌尿系統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步利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腿膝疼痛,不能舉步」,屬中醫「痹證」範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或氣血瘀滯、肝腎不足,導致筋骨失養、屈伸不利。其主治特點有二:

  1. 疼痛定位明確:集中於下肢關節(腿膝),與肝主筋、腎主骨之生理相關聯。
  2. 功能障礙突出:強調「不能舉步」,反映氣血受阻、經絡不通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山楂肉(君藥)

  • 藥性: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
  • 作用
    • 活血化瘀:善消血中瘀滯,針對腿膝疼痛因「瘀血阻絡」者。
    • 健脾消積:間接助氣血生化,充養四肢。
    • 現代延伸: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軟組織黏連。

2. 白蒺藜(臣藥)

  • 藥性:苦辛平,歸肝經。
  • 作用
    • 疏肝祛風:肝主筋,風邪侵襲可致筋脈拘攣,此藥能散風邪、舒筋絡。
    • 平肝潛陽:若疼痛伴肝陽上亢(如頭暈目眩),可兼顧調節。
    • 現代延伸:或具抗炎鎮痛作用,減輕關節周圍炎症。

配伍思維

  • 氣血並調:山楂偏入血分化瘀,白蒺藜偏走氣分疏風,共奏「行氣活血、祛風通絡」之效。
  • 動靜結合:山楂酸收防白蒺藜過散,白蒺藜辛散防山楂過滯,形成動態平衡。
  • 肝脾同顧:山楂健脾,白蒺藜疏肝,符合「筋骨病需調肝脾」的中醫理論。

製劑特點

  • 蜜丸:緩和藥性,延長藥效,適合慢性筋骨疼痛需長期調理者。
  • 梧桐子大:劑型輕小,便於服用,符合「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的用藥邏輯。

總結
此方以通為用,針對「風邪襲絡、血瘀氣滯」之腿膝疼痛,通過活血祛風、調和肝脾,恢復下肢氣血流通與筋脈舒展。其組方簡練,體現中醫「輕可去實」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山楂肉、白蒺藜各等分(蒸曬)。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步利丸,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山楂肉、白蒺藜各等分(蒸曬)。 主治:腿膝疼痛,不能舉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