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怔忡」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怔忡
怔忡,又稱心悸,是指心跳不規則、心慌氣短的一種症狀。患者常常會感到心跳加速、胸悶氣短,甚至有瀕死的恐懼感。
怔忡的病因有很多,包括心血不足、心陽不振、痰濁阻心、氣滯血瘀等。臨床上常見的證型有:
- 心血不足型:患者常常會感到心慌氣短、胸悶不適,面色蒼白,舌質淡白,脈細弱。
- 心陽不振型:患者常常會感到心悸氣短、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白,脈沉細無力。
- 痰濁阻心型:患者常常會感到心悸氣短、胸悶痰多,舌苔白膩,脈滑。
- 氣滯血瘀型:患者常常會感到心悸氣短、胸悶刺痛,舌質紫暗,脈弦。
治療怔忡,首先要根據病因辨證施治。如果是心血不足型,可以用四物湯、歸脾湯等滋補心血的藥物治療。如果是心陽不振型,可以用附子理中湯、真武湯等溫補心陽的藥物治療。如果是痰濁阻心型,可以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二陳湯等化痰祛痰的藥物治療。如果是氣滯血瘀型,可以用柴胡疏肝散、桃紅四物湯等理氣活血的藥物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患者還要注意生活調理,包括戒菸戒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情等。
怔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了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 1.《針灸大成》:「**少陰心痛並嗌乾,渴欲飲兮為臂厥,生病目黃口亦乾,脅臂疼兮掌發熱,若人欲治勿差求,專在醫人心審察,驚悸嘔血及怔忡,神門、支正何堪缺。**」
- 1.《針灸大成》:「**少陰心痛並嗌乾,渴欲飲兮為臂厥,生病目黃口亦乾,脅臂疼兮掌發熱,若人欲治勿差求,專在醫人心審察,驚悸嘔血及怔忡,神門、支正何堪缺。**」
- 2.《針灸大成》:「心瘧,令人心內怔忡:神門心俞百勞。」
- 1.《針灸大成》:「心瘧,令人心內怔忡:神門心俞百勞。」
- 2.《針方六集》:「通里,穴在腕後一寸。針入五分,瀉,禁灸。應穴:心俞。治驚懼怔忡。」
- 1.《針灸大成》:「心煩怔忡:魚際。」
- 2.《神應經》:「心煩怔忡:魚際」
- 1.《刺灸心法要訣》:「_【注】_,膏肓穴,主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身形羸瘦,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怔忡,胎前、產後勞瘵、傳屍等證。灸七七壯至百壯。」
- 1.《刺灸心法要訣》:「少衝主治心膽虛,怔忡癲狂不可遺,少商惟針雙鵝痹,血出喉開功最奇。」
- 1.《刺灸心法要訣》:「少衝主治心膽虛,怔忡癲狂不可遺,少商惟針雙鵝痹,血出喉開功最奇。」
- 1.《灸法秘傳》:「《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
- 1.《普濟方·針灸》:「王氏云。予舊患心氣。凡思慮過多。心下怔忡。或至自悲感慨。必灸百會。則以百會有治無心力忘前失後證故也(兼服鎮心丹)。」
- 1.《證治針經》:「天王補心丹生地黃,酸棗仁柏子仁遠志五味當歸,二天麥冬桔梗三參人參、元參、丹參茯神,專治怔忡與健忘。(此方在肝風症條。)」
- 1.《針方六集》:「通里,穴在腕後一寸。針入五分,瀉,禁灸。應穴:心俞。治驚懼怔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