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完穀不化」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完穀不化,又稱為食積,是指飲食過量或飲食不當,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食物在腸胃中停滯不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完穀不化的主要症狀包括:
- 腹脹、腹痛、噯氣、噁心、嘔吐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大便不成形、粘稠、色黑
- 舌苔厚膩、口臭
完穀不化的治療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為主。常用中藥包括:
- 陳皮、半夏、茯苓、白朮、山楂、神曲、麥芽等
- 香附、木香、砂仁、陳皮等
完穀不化患者平時應注意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少吃油膩、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另外,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 1.《針灸逢源》:「飧泄(完穀不化也。)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凡手足之外廉。皆屬陽。經手足之內廉。皆屬陰經。)徒㽷(水同)先取環谷下三寸。(有水無風。故曰徒水。環谷。無所。考或即環跳穴。今曰環谷下三寸。」
- 1.《針灸逢源》:「飧泄(完穀不化也。)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卒刺之。(凡手足之外廉。皆屬陽。經手足之內廉。皆屬陰經。)徒㽷(水同)先取環谷下三寸。(有水無風。故曰徒水。環谷。無所。考或即環跳穴。今曰環谷下三寸。」
- 1.《針灸問對》:「羅氏曰。覃公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跗寒逆。精神困弱。脈沉細微。灸氣海、三里、陽輔。三日後。以蔥熨灸瘡。皆不發。復灸數壯。亦不發。十日後。全不作膿。瘡干而愈。針書曰。凡用針。氣不至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血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
- 2.《普濟方·針灸》:「衛生寶鑑云。國信副使覃郎中。年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痛。完穀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膚不仁。精神困弱。診其脈沉細而微。遂投其甘辛大熱之劑。又灸氣海穴百餘壯。灸三里穴各三七壯。又灸陽輔穴各二七壯。三日復以蔥熨灸瘡。皆不發覆。灸前穴又十日後。瘡亦不作膿。」
- 1.《針灸問對》:「羅氏曰。覃公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跗寒逆。精神困弱。脈沉細微。灸氣海、三里、陽輔。三日後。以蔥熨灸瘡。皆不發。復灸數壯。亦不發。十日後。全不作膿。瘡干而愈。針書曰。凡用針。氣不至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血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
- 2.《普濟方·針灸》:「衛生寶鑑云。國信副使覃郎中。年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痛。完穀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膚不仁。精神困弱。診其脈沉細而微。遂投其甘辛大熱之劑。又灸氣海穴百餘壯。灸三里穴各三七壯。又灸陽輔穴各二七壯。三日復以蔥熨灸瘡。皆不發覆。灸前穴又十日後。瘡亦不作膿。」
- 1.《針方六集》:「中脘一穴,主五膈喘息不止,腹脹,中惡,脾疼翻胃,下利寒癖,心疝伏梁,面色萎黃,霍亂,泄出不知,完穀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塞發噎。」
- 1.《針方六集》:「中脘一穴,主五膈喘息不止,腹脹,中惡,脾疼翻胃,下利寒癖,心疝伏梁,面色萎黃,霍亂,泄出不知,完穀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塞發噎。」
- 1.《針方六集》:「中脘一穴,主五膈喘息不止,腹脹,中惡,脾疼翻胃,下利寒癖,心疝伏梁,面色萎黃,霍亂,泄出不知,完穀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塞發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