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五 (1)

1. 卷四百十五

2. 針灸門

3. 腧穴

4. 背腧部第二行四十四穴

(外督俞二穴。氣海俞二穴。關元俞二穴)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針五分。可灸七壯(甲乙經同)。明堂經云。禁灸。下經云。灸五壯(素問同。難䟽骨會大杼。骨病治此)。銅人經云。甲乙經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療瘧。頸項強痛。不可俯仰。左右不可顧。頭痛振寒。癲疾瘛瘲。氣實脅滿。傷寒汗不出。脊強喉痹。煩滿風勞。氣急咳嗽。胸中鬱郁。身熱目眩。腹痛臥不安席。西方子云。又名本神。不灸(膀胱)。資生經云。明堂經禁灸。而銅人經云可灸七壯。必有說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針五分。留七呼。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灸五壯。銅人經云。督脈足太陽之會。治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不安。西方子云。療風眩頭痛。鼻衄。窒喘息不通。咳逆。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出甲乙經)。甄權針經云。在三椎下兩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針五分。留七呼。灸百壯。明堂下經云。三壯(千金云。肺俞。對乳引繩度之)。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上氣嘔吐。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背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口乾。傳屍。骨蒸勞。肺痿咳嗽。療胸中氣滿。背僂如龜。頭目眩。令人失顏色。又云。理癲癇。癭氣。肉痛皮癢。明堂經云。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宛宛中。主肺寒肺熱唾血。西方子云。主吐逆。脊強。喘嗽。少氣。胸中痛。及百病。

厥陰俞二穴,在四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灸七壯(千金扁鵲云。名關俞)。銅人經云。治逆氣嘔吐。心痛。留結胸中。煩悶。牙痛。西方子云。灸五壯(出山眺經)。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不可灸。明堂下經云。灸五壯(千金第七節對心橫三間)。銅人經云。治心中風。狂走發癇。亂語。悲泣。心胸悶亂。煩滿汗不出。結積寒熱。嘔吐不下食。餐食即吐。咳嗽。唾血。目痛。明堂經云。主心痛。背相引咳嗽。不得息。煩心多涎。胃中弱。目䀮䀮淚出。悲傷也。資生經云。銅人載。心俞不可灸。可針入三分。世醫因此遂謂心俞禁灸。但可針爾。殊不知刺中心一日死。乃素問之所戒。豈可妄針耶。千金言。風中心。急灸心俞百壯。服續命湯。又當權其緩急可也。豈可泥不可灸之說。而坐受斃耶。

督俞二穴,一名高蓋。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禁針通灸。銅人經云。主理寒熱。腹中痛。雷鳴。氣逆心痛。灸三壯。資生經云。銅人經缺此穴。明堂經有之。今依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

白話文:

背部腧穴第二行共有四十四個穴位:

(包括外督俞二穴、氣海俞二穴、關元俞二穴)

大杼二穴,位於頸部後方第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的凹陷處。針刺五分深,可以艾灸七壯(依照甲乙經的記載)。明堂經說此處禁止艾灸,而下經則說可以艾灸五壯(和素問記載相同,難經疏記載大杼穴是骨會穴,骨骼疾病可以治療此處)。銅人經記載,此穴是足太陽經和手少陽經的交會處,可以治療瘧疾、頸部僵硬疼痛、無法低頭抬頭、左右轉頭困難、頭痛發冷、癲癇、抽搐、胸脅脹滿、傷寒不出汗、脊背僵硬、咽喉腫痛、煩躁、疲勞引起的疾病、氣喘咳嗽、胸悶、身體發熱、頭暈眼花、腹痛導致無法安穩躺臥。西方子說,此穴又名本神,不宜艾灸(膀胱經)。資生經說,明堂經禁止艾灸,而銅人經卻說可以艾灸七壯,其中必定有說法。如果不是非常緊急的情況,不必艾灸此處。

風門二穴,又名熱府,位於第二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針刺五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如果頻繁針刺,可以疏泄體內陽熱之氣,背部永遠不會長癰疽。可以艾灸五壯。銅人經記載,此穴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處,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頸部僵硬、眼睛昏花、頻繁打噴嚏、鼻塞流清涕、疲勞引起的疾病、嘔吐、上氣不順、胸背疼痛、喘氣、無法安穩躺臥。西方子說,可以治療頭暈頭痛、鼻出血、呼吸不暢、咳嗽氣逆。

肺俞二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後即瀉(依照甲乙經的記載)。甄權針經說,此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用對側手取穴,即左手取右側穴位,右手取左側穴位,中指末端所在之處即是穴位。針刺五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一百壯。明堂下經說可以艾灸三壯(千金方說,肺俞穴與乳頭相對應)。銅人經記載,此穴是足太陽經氣所發之處,可以治療上氣、嘔吐、胸悶不思飲食、不出汗、腰背僵硬疼痛、寒熱、氣喘胸悶、虛煩口乾、傳染性疾病、骨蒸勞熱、肺虛咳嗽、胸悶、背部佝僂、頭暈目眩、面色失常,也可以治療癲癇、癭氣、肌肉疼痛、皮膚瘙癢。明堂經說,此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的凹陷處,主治肺寒肺熱、咳血。西方子說,主治嘔吐、脊背僵硬、喘嗽、氣短、胸痛及各種疾病。

厥陰俞二穴,位於第四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七壯(千金方、扁鵲說,此穴又名關俞)。銅人經記載,可以治療氣逆、嘔吐、心痛、胸悶、煩躁、牙痛。西方子說,可以艾灸五壯(出自山眺經)。

心俞二穴,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後即瀉,不可艾灸。明堂下經說可以艾灸五壯(千金方說,第七節與心臟相對應)。銅人經記載,可以治療心中風、狂躁、癲癇、胡言亂語、悲泣、胸悶、煩躁不出汗、積聚寒熱、嘔吐不思飲食、吃飯即吐、咳嗽、咳血、眼痛。明堂經說,主治心痛、背部牽引咳嗽、呼吸困難、煩躁多涎、胃虛弱、眼睛模糊流淚、悲傷。資生經說,銅人經記載心俞穴不可艾灸,只能針刺三分深,後世醫生因此認為心俞穴禁止艾灸,只能針刺。但是要知道,針刺到心臟會一天內死亡,這是素問所警告的,怎麼可以隨便針刺呢?千金方說,心臟中風時,應立即艾灸心俞穴一百壯,並服用續命湯,又當權衡緩急,怎麼可以拘泥於不可艾灸的說法,而坐等死亡呢?

督俞二穴,又名高蓋,位於第六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禁止針刺,可以艾灸。銅人經記載,主治寒熱、腹痛、腸鳴、氣逆心痛,可以艾灸三壯。資生經說,銅人經缺少此穴,明堂經則有,現在依據明堂經將此穴收錄在此,恐怕銅人經並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