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膏肓腧穴法

南宋醫家莊綽所著的《灸膏肓腧穴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是一部專門探討針灸學中一個極為重要卻素來被認為難以精準掌握的特定腧穴——膏肓穴的著作。此書刊行於1128年,雖然篇幅僅一卷,但其內容的深度與針對性,使其在中國針灸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莊綽體認到膏肓穴在人體病理治療中的關鍵作用,因此匯集並分析前代醫籍中關於此穴的論述、定位法及灸治方法,旨在為醫者提供清晰詳實的指導,以克服「宿痾難遣」的困境。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膏肓穴的高度重視及對其取穴方法的細緻探究。膏肓穴,位於背部,傳統醫籍多指其在第四或第五胸椎旁開位置。《黃帝內經》已有關於「膏之上肓之下」的描述,晉代醫家秦緩不救晉景公之疾,即謂病已入「膏肓」,藥石無效,此典故更凸顯了膏肓穴與深重、頑固疾病的關聯性。歷代醫家認為,膏肓穴能夠主治多種虛損、羸瘦、咳喘、健忘、夢遺等沉痾痼疾,幾乎達到「無所不治」的程度,使其成為治療慢性、虛弱性疾病的關鍵穴位。然而,由於其位於背部深處,且受肩胛骨的遮蔽,準確取穴一直是個難題。莊綽撰寫此書,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實踐中的挑戰。

《灸膏肓腧穴法》全書共分三篇,結構緊湊,層層深入: 第一篇「論膏肓穴之要」,開宗明義地闡述膏肓穴的重要性,引述孫真人《千金方》等前代醫家的論述,強調其主治範圍之廣泛,特別是針對羸瘦虛損、咳逆、狂惑等難治之症。透過引經典故,強化了膏肓穴與病入膏肓、藥力難及的傳統觀念,進而突出此穴在治療深層、慢性疾病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篇「膏肓穴之圖」,顧名思義,應包含此穴的圖示,並詳細介紹其位置、取穴方法乃至針刺手法。雖然提供的內容簡介提及針刺,但書名及內容節選更側重於灸法,且引用的文獻(如《千金方》、《明堂銅人灸經》)及書中後續的篇章名稱(「灸法」)皆以灸為主。這或許暗示圖篇中雖有針刺的技術性描述,但全書的重點和實踐推薦仍在於灸法。圖示的配備,是古代醫籍為便於學習者理解穴位位置的重要手段。

第三篇「膏肓穴之灸法」,詳細介紹了膏肓穴的灸治方法,可能包括施灸的壯數、艾炷的大小、具體的灸法步驟等,並輔以插圖說明。灸法相較於針刺,在治療虛損、寒凝等證時有其獨特的優勢,尤其對於體質虛弱、不耐針刺的患者,灸法更為適宜。書中引述《千金方》的論述,提到灸治膏肓穴可達「六百壯,多至千壯」,並描述了施灸後的生理反應「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這不僅是技術的描述,也包含了療效觀察和預後的判斷。這種大壯、久留的灸法,體現了對膏肓穴治療深層、頑固疾病所需強大溫補、通經作用的認識。

此書最為精華且篇幅佔比最大的部分,體現在其對膏肓穴取穴方法的極度細化與比較上。莊綽不僅轉述了孫思邈《千金方》和王惟一《明堂銅人灸經》等權威著作的取穴方法,更進一步對這些方法進行了分析、比較和補充,試圖建立一套更為精準可靠的定位體系。書中收錄的幾篇關於取穴法的章節,充分展現了這一努力:

  1. 孫真人《千金方》論與王惟一《明堂銅人灸經》的比較: 這兩段內容是理解膏肓穴取穴複雜性的基礎。孫真人強調「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通過摸索肩胛骨下緣及肋間來定位,並提到穴位「近第五椎」。王惟一的描述與孫真人部分相似,但其給出的基本定位是「在第四顀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這與《千金方》有所不同。莊綽在《參驗求穴法》中也提及右手從肩上搭背取穴的方法,並指出《千金翼》與《千金方》、《銅人經》的差異,顯示了對不同文獻記載的考辨。這種對不同源流取穴法的呈現,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也反映了古代醫家在傳承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2. 量同身寸法第一: 莊綽明確採取了《聖惠方》所記載的「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紋相去為一寸」的同身寸標準,並將其作為本書定穴取寸的基礎。這表明他在當時多種同身寸標準並存的情況下,選擇了一個他認為更為準確有效的方法,並用蠟紙條或薄篾製作量具,強調測量的精確性,用以橫量第四顀下旁開三寸的距離。

  3. 正坐伸臂法第二: 詳細規定了患者取穴時的具體坐姿——正坐、兩足平踏、膝與髀同高、兩足相併、腳趾前齊。更關鍵的是對手臂姿勢的嚴格要求:「曲脊伸臂,以兩手按膝上,令中指當膝蓋中」,並強調「微用力直舉,腕中勿令斜屈動搖」。這種特定的姿勢是為了使肩胛骨前移或外展,從而最大程度地暴露膏肓穴,避免其被肩胛骨覆蓋,這直接針對了膏肓穴難取的主要原因。書中甚至討論了左右手按左右膝與交叉按膝對肩胛骨開合的影響,可見其考慮之細緻。

  4. 揣顀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這是確定穴位垂直位置的核心方法。通過觸摸脊椎,從第一椎(大椎)向下逐一辨識並標記第四、第五胸椎。然後,莊綽提供了一種基於同身寸和椎體間距的精密定位法:量取第四、第五椎之間的距離,將其分為三份,膏肓穴的垂直位置應在第四椎下三分之二微多、第五椎上三分之一微少處。這一定位精確到了分、釐,顯示了極高的標準。文中還輔以與《甲乙經》脊椎長度、甚至通過肚臍定位命門再向上量取的方法進行參照驗證,體現了多角度、多方法的求證精神。雖然其中提及「穴近第五顀,用准望取之」,但實際測量卻將穴位精確地定在了第四、第五椎之間,這可能是在繼承前人籠統描述的基礎上,提供了更為精確的具體操作。

  5. 定穴相去遠近法第四與鉤股按穴取平法第五: 這兩篇則是用同身寸量具確定穴位與脊柱中線的水平距離(旁開三寸),以及使用類似幾何學的方法(「鉤股」可能暗示三角形測量)來進一步校驗穴位位置的準確性。第五篇中提到的從第五椎(或第四椎下某處)向第七椎量取四寸,再從第七椎處斜向已標記的膏肓穴點量取五寸,若符合則位置正確,這似乎暗示了在脊柱與穴位之間存在一個特定的比例或幾何關係,為取穴提供了一種三維校驗手段。

  6. 參驗求穴法第六: 除了上述按骨度、同身寸和特定姿勢的方法,書中也保留並討論了傳統的「指頭所及」和「摸索胛骨」等依靠經驗和手感的方法,並對不同方法(如《千金翼》改為左肩搭左背)進行了比較。這反映了莊綽在推廣精確測量法的同時,也未完全否定傳統的經驗性方法,並將其作為相互驗證的手段。

綜觀全書,《灸膏肓腧穴法》不僅是一部闡述膏肓穴重要性和治療方法的著作,更是一部集古代膏肓穴取穴方法之大成,並試圖進行系統化、標準化和精確化的實踐指南。莊綽詳細考辨前人醫籍(《千金方》、《外臺方》、《聖惠方》、《明堂銅人灸經》、《甲乙經》等)關於膏肓穴的記載,特別是取穴方法的差異,採用了當時較為通行的同身寸標準,設計了精密的定穴步驟,包括特殊的坐姿、脊椎辨識、分寸量度、甚至幾何校驗法。他對取穴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從脫衣與否、衣領位置、手臂姿勢、腕部直曲、到墨點標記的乾燥等,無不體現出對操作規範性的嚴謹要求,力圖排除各種可能導致取穴不準的因素。

雖然書中主要側重於取穴方法,但對膏肓穴主治的強調、灸法壯數的具體說明以及生理反應的描述,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治療鏈條:認識穴位的重要性(為什麼要灸),精確定位穴位(在哪裡灸),以及如何進行有效施灸(怎麼灸)。書末的禁忌和注意事項(如孕婦、功能不全者慎用),也顯示了臨床實踐的審慎態度。

總而言之,《灸膏肓腧穴法》是宋代針灸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它在繼承前代醫學遺產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的臨床難題(膏肓穴難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創新性的方法探索。莊綽的貢獻在於他系統地整理並發展了膏肓穴的定位技術,將經驗性的描述轉化為可操作的步驟,並對不同流派的方法進行了比較和驗證,顯著提升了膏肓穴臨床應用的準確性和療效的可預測性。這部著作不僅是研究膏肓穴的重要文獻,也是了解宋代針灸學取穴理論和實踐方法精細化趨勢的寶貴資料,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是研究膏肓穴取穴的經典參考文獻之一。


孫真人《千金方》論

王惟一《明堂銅人灸經》

量同身寸法第一

正坐伸臂法第二

揣顀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定穴相去遠近法第四

鉤股按穴取平法第五

參驗求穴法第六

坐點坐灸法第七

石用之取穴別法第八

葉潘等取穴別法第九

灸訖補養法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