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綽

《灸膏肓腧穴法》~ 葉潘等取穴別法第九

回本書目錄

葉潘等取穴別法第九

1. 葉潘等取穴別法第九

葉餘慶,字無善,平江人。自云:嘗病瘵疾,其居對橋,而行不能度。有僧為之灸膏肓穴,得百壯。後二日,即能行數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強。其取穴法,但並足垂手,正身直立,勿令俯仰,取第四椎下兩旁同身寸各三寸。灸時以軟物枕頭覆面臥,垂手附身,或臨時置身,取安便而已。

其轉為人灸,亦用此法,云皆有功。然與昔人取穴之法甚略,又與《千金方》立點則立灸之說不合,歐陽典世行之,陳了翁瑩中婿也,了翁得無為張濟針術,其求穴尤妙,嘗為行之灸膏肓俞,故痕可見,以葉所言,校之葉穴微下,蓋脊有曲直之殊,不能無少異也。又常熟縣醫工潘琪云:渠傳之於師,取穴之法:正坐曲脊,並足而仰兩手,令大指與臍屈肘當髀股上亦自是。其說雖與《千金方》伸臂令正直之法不同,然比立點則近古矣。

又衢州開化縣,普鑑院僧仲聞,得取穴二法:其一正坐堅立,兩膝當乳,以兩臂還抱,屈手向膝,以左手頭指以指捏左膝眼,右手指亦然,於背上數椎骨量穴,依此坐灸。又法:正坐立膝,同上以臂貼膝外,直伸向足,豎兩手相背,以二頭指向身,手捏兩足大趾頭歧間,余亦如上。其比同身寸只用伸指法,似亦可用。

今俱存之,不特以備見聞之博。且使後人較其短長知所適從,不為異端所惑心。

白話文:

葉餘慶,字無善,來自平江。他自述曾患一種消耗性的疾病,嚴重到連居住地對面的橋都無法走過去。有一名僧人為他灸療膏肓穴,灸了一百壯。兩天後,他就能行走數裏,上下坡都不會感到疲倦,自此身體康健強壯。他的取穴方法是,雙腳併攏,雙手自然下垂,保持身體直立,不可前傾後仰,然後在第四椎骨下方,兩側各三寸的位置找穴位。灸療時,要找一個柔軟的枕頭趴著,雙手垂放於身體兩側,或者根據當時的狀況調整姿勢,只要舒適即可。

如果為他人進行灸療,也是使用同樣的方法,據稱效果很好。但是,這種取穴方式和古人的方式比較簡略,並且和《千金方》中提到的站立定位再進行灸療的理論不符。歐陽典世實踐過這個方法,他是陳了翁的女婿,陳了翁學習了無為張濟的針灸技術,他在尋找穴位方面特別精妙。他曾經按照葉餘慶的方法灸療膏肓俞,可以看到留下的痕跡,但和葉餘慶所說的位置相比,稍微低了一些。這可能因為人的脊椎有曲有直,難免會有些差異。

另外,常熟縣的一位醫生潘琪表示,這是他的老師教給他的取穴方法:先正坐,彎曲脊椎,雙腳併攏,雙手向上抬起,讓大拇指和肚臍處在同一水平線,手肘則位於大腿上方。這種方法雖然和《千金方》中提到的伸直手臂定位的方式不同,但是比站立定位更接近古法。

再者,衢州開化縣普鑑院的僧人仲聞掌握了兩種取穴的方法:一種是正坐堅立,雙膝與乳房齊高,雙臂環抱,手掌朝向膝蓋,左手大拇指按住左膝眼,右手也同樣操作,再在背部數椎骨來確定穴位,依照這種姿勢進行灸療。另一種方法是,正坐,雙膝與乳房齊高,手臂貼著膝蓋外側,直伸向腳,雙手背對背,用食指按住雙腳大拇指間的凹陷處,其餘動作相同。在量測穴位的距離時,他只使用伸展手指的方法,這種方法似乎也是可行的。

這些方法我都保存下來,不僅為了擴大見聞,也讓後人能夠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知道該如何選擇,不會被偏門的觀念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