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綽
《灸膏肓腧穴法》~ 定穴相去遠近法第四
定穴相去遠近法第四
1. 定穴相去遠近法第四
用先截量下同身六寸蠟紙或篾,橫置脊骨第五顀上中央,墨圈定處。令寸數界盡當墨圈中心兩頭,平直各三寸,勿令展縮,於紙篾兩頭盡處,以墨圈之。令圈大小直徑三分(《千金方》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灸。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以意商度之。小謂小兒,弱謂虛弱之人也。
)一半在紙篾頭內,一半在紙篾頭外,令與脊中第五顀二墨圈定高下處。三圈相直,以為兩穴相去遠近之准。
定穴相去遠近之圖
白話文:
在確定穴位間距離的第四種方法中,首先使用等同自身六寸長的蠟紙或竹篾。將此蠟紙或竹篾橫放於脊椎第五節的正中央,並在該位置用墨畫一個圓圈作為標記。然後確保蠟紙或竹篾的兩端,各自向兩邊延伸三寸,且要保持平直,不可拉伸或縮短。在蠟紙或竹篾的兩端盡頭處,再畫兩個墨圈。
這些墨圈的大小,其直徑應為三分。根據《千金方》的記載,黃帝曾說過,如果艾灸的深度不足三分,那只是徒勞無功的灸療。因此,艾灸的火炷必須足夠大,對於小孩或體質虛弱的人,可以適當減小,但具體大小需根據情況自行判斷。
其中一個墨圈位於蠟紙或竹篾的一端內,另一個則位於一端外,這樣便能和脊椎第五節上的墨圈,形成高低對應的關係。三個墨圈垂直對齊,以此來作為判定兩穴位間距離的標準。
這便是確定穴位間距離的方法及其示意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