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之研究
《鹿茸之研究》一書,由日本學者峰下鐵雄所著,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之中,此版本係由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據1936年世界書局鉛印本校勘翻印,出版於1993年。本書聚焦於中藥瑰寶鹿茸,從歷史文獻與傳統醫學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梳理與分析,為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開篇「緒言」即點明了鹿茸在中藥學中的崇高地位,與人參並稱為「雙璧」,其使用歷史之悠久、價格之昂貴,至今仍反映在中國藥店的「參茸」招牌上。然而,作者峰下鐵雄敏銳地指出,儘管鹿茸備受重視,但歷代以來對其藥效、藥理、具體成分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作者立志探究鹿茸的本質、藥效、成分,旨在「揭破疑點,盡得其所以然」,從而評定古傳藥品的真實價值。這項研究的起點,作者選擇了追溯歷史,依循「晚近漢方古醫書」進行「史績之研究」,以期從傳統文獻中尋求指引與依據。這顯示了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認為對傳統知識的深刻理解是進行現代研究的基石。
第二章「鹿茸之定義」深入考察了歷代漢方醫學文獻對鹿茸的定義及其變遷。作者引用了《抱朴子》、《圖經本草》、《本草衍義》、《本草備要》等古代經典的記述。這些文獻一致將鹿茸定義為「未脫角皮之鹿之嫩角」,顯示了其基本概念的穩定性。然而,對於何為上品鹿茸,不同時代和醫家有所側重。早期或有偏好形如小紫茄子、較嫩者,但更多觀點強調應選擇「通血髓者」,不宜過嫩,且最好是生前剝取,因認為其「力在血中」。尤其是《本草備要》和《本草衍義》的記述,都指向長度適中(四五寸)、茸端呈瑪瑙紅色、「分歧如鞍」者為佳,且需通血,過嫩則「血氣未定無力」。作者對採取鹿茸的鹿種也進行了探討,提及在滿洲漢藥市場上,鹿茸被分為花鹿(Cervus mantchuricus)和馬鹿(Cervus xanthopygus)兩種,花鹿茸因體小有花紋而被視為上品,價格遠高於馬鹿茸。作者雖然提及學名與日名,但也謙遜地表示對鹿種未盡詳,並暫存疑慮,待將來驗證。此外,作者還考察了鹿茸的歷史產地,如汝州、許州、豫州、唐州、涼州、鳳州、揚州、秦州等地,多分布於江北,但李時珍的「處處山林中有之」又暗示古來產地並無嚴格限定,鹿種區分在古籍中似乎也非要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探討了古籍中關於「麋茸」的記載,引述《新修本草》稱「麋茸服之,功力勝鹿茸」,並試圖追溯其學名及出處,但對其是否就是指學名Cervus mantchurius的花鹿表示不確定,顯示了在考證古代物種定義時面臨的文獻交叉與學術爭議。總體而言,本章透過文獻爬梳,釐清了鹿茸在傳統醫學中的基本定義、品質標準、相關鹿種及產地觀念,為理解這一藥材的基礎屬性提供了歷史視角。
第三章「鹿茸之應用」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詳細考證了鹿茸及其相關藥材(如鹿角)在中國醫藥史上的應用情況。
首先是「唐以前」的應用考證。作者認為,鹿茸作為藥用至少可追溯至後漢時代,因其已收錄於《神農本草經》(中品),與麋脂(下品)、白膠(上品)並列。作者還引述了中尾博士的觀點,認為鹿、麋作為食物或藥用可能淵源更早,或可至先秦,雖《山海經》未明載鹿茸用途,但考慮到古代對長生卻病藥物的探索以及鹿茸的特殊形態與快速生長特性,方士們對其加以關注是合乎情理的。關於具體藥效,《神農本草經》記載鹿茸「味甚溫,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效用偏重於溫補、益氣強志、延年益壽,並治療某些特定病症如漏下、惡血、驚癇。進入六朝時期,《名醫別錄》的記載則極大地擴展了鹿茸的應用範圍,增補了「酸微溫無毒,療虛勞,洒洒如瘧,羸瘦,四肢痠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疸癢」等,涵蓋了虛勞、羸瘦、筋骨痠痛、腰膝無力、遺精、尿血、血瘀、泌尿系結石,甚至皮膚癰腫等症,顯示其應用範圍從溫補強身、益壽延年擴展到治療更多具體病證,尤其側重於虛損、精血不足、筋骨不健及部分瘀滯和熱證。作者還對鹿茸(茸)與鹿角(角)在古代應用的區別進行了比較。《神農本草經》似乎將兩者功效明確區分:茸主內服益精還老,角主外治惡瘡癰腫。但到了《名醫別錄》及六朝以後的記載(如《肘後方》),鹿角也被用於治療腰痛、跌打損傷等內證,甚至有記載認為其效力與鹿茸一致或「鹿茸尤佳」,表明兩者的應用界限逐漸模糊,或存在部分重疊。關於應用方法,唐以前的文獻記載不多,作者引述《證類本草》、《百一方》、《深師方》的例子,如將鹿角屑搗末酒服治療「喜夢與鬼交通致恍惚」之症,或將鹿角灰與醋混合外塗治療馬鞍瘡。這些零散的記載提供了窺探早期應用方法的線索。
接著,作者考察了「唐時代」鹿茸的應用。重點引用了甄權的《藥性論》。《藥性論》對鹿茸的記載更為具體,指出其「味苦辛,主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少力,夜夢鬼交,精液自出」,明確將其用於治療男性的腎虛精虧、腰膝無力、遺精等症。同時也提到其用於治療婦女的「崩中漏血」和「赤白帶下」,即月經淋漓不盡或非經期陰道出血以及帶下病。並載明了應用方法為「炙末空心服方寸七」,或「入散用」。這顯示唐代醫家對鹿茸的應用定位更為清晰,尤其突出了其在補腎壯陽、治療男性生殖系統疾病和女性崩漏帶下方面的作用,與其現代廣為人知的「補腎壯陽、益精血」功效更加契合,可見其核心功效在唐代已得到進一步確認和強調。
綜合來看,本書在已提供的內容中,峰下鐵雄主要完成了鹿茸研究的第一步:系統地回顧和整理了鹿茸在中國傳統醫學歷史上的文獻記載。他從鹿茸的古老地位、傳統定義、品質標準、相關物種與產地,到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應用與藥效認知,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考證。透過引用大量的古代醫學經典和本草文獻,作者勾勒出了鹿茸在漢方醫學中藥用歷史的演變軌跡,展現了古人對鹿茸的理解、認識以及實際應用經驗。雖然這些章節尚未涉及作者計劃中的化學成分或現代藥理學研究,但它們為理解鹿茸的傳統價值和應用模式提供了堅實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是任何對鹿茸進行深入研究(無論是從傳統醫學角度還是現代科學角度)不可或缺的基礎。本書作為《皇漢醫學叢書》中的一員,體現了日籍學者對中國傳統醫學的嚴謹研究態度,其對文獻的爬梳與考證,對於今人理解鹿茸在歷史上的地位、功效認知及其應用方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為作者後續可能進行的現代科學研究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方向和傳統醫學的智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