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峰下鐵雄

《鹿茸之研究》~ 三 鹿茸之應用 (2)

回本書目錄

三 鹿茸之應用 (2)

1. (一)唐以前

如深師方。即系僧深錄晉人支法存之書。及諸家舊方而成者。上記者。皆關於鹿角之事。而於茸亦同樣製成粉末內服之外。亦有製成粉末或膏以供外用者。

白話文:

例如深師的藥方,是僧人深收集晉朝支法存的書籍,以及其他醫家的舊藥方而編成的。上面記錄的,都是關於鹿角的事情。而對於鹿茸,也是同樣製成粉末內服之外,也有製成粉末或藥膏來供外用。

2. (二)唐時代

據唐代甄權之藥性論(二二)曰。鹿茸君味苦辛。主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少力。夜夢鬼交。精液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服方寸七。亦主赤白帶下。入散用。

即主治男女益精。婦人子宮出血帶下等效。茲就唐代代表醫方書之千金方。及外臺秘要方中。撰出鹿茸配伍之處方。其主治症候。分類處方如下。

一,千金要方(二三),計二十三例

補腎及補益,計十例

崩漏及帶下,計九例

此外(虛冷金瘡消渴多尿遺尿各一),計四例

二,千金翼方(二四),計十例

補益(內服),計三例

崩中,計三例

多尿,計二例

此外(解散金瘡各一),計二例

三,外臺秘要方(二五),計二十二例

補益補精,計四例

崩中,計二例

腰痛,計五例

下血赤白痢,計二例

消渴多尿,計四例

遺尿,計三例

此外(小便赤積聚各一),計二例

上記處方例。悉非以鹿茸為主劑。以鹿茸為主藥者。僅其中一少部分。而應治諸症。則為必不可缺者。自然之趨勢也。古傳諸書。昔人頗為重視。故今觀之。甚足窺鹿茸應用之大要也。亦即今世強精補益延年。崩中滯下消渴多尿遺尿等症。時時應用之原。或者腰痛下血。痢疾尿血金瘡等。亦應用之由也。至其用法。自種種處方例。依其藥形分類如下。

自上表觀之。任何人皆以散劑為最。丸劑次之。湯劑又次之。且以鹿茸為主藥處方例言之。皆以散劑丸劑。而湯劑者。決不之見。蓋丸劑散劑。僅加以簡單之理學的工程易製作也。湯劑自與其本質相異。然中國古時。鹿茸專用以散劑。而不用以湯劑者。思必有相當可注目之點也。

白話文:

根據唐代醫家甄權在《藥性論》中的描述,鹿茸的味道略帶苦辛,主要功效是補充男子因腎虛導致的腰部冷感,以及腳膝無力的情況,同時能改善夜間夢遺和精液自流的問題。對於女性而言,它能治療崩漏和漏血的情況,服用方式是將鹿茸烤乾磨成粉末,在空腹時服用,每次用量約為方寸匕的七倍。鹿茸也可以用於治療赤白帶下的問題,通常會被納入散劑中使用。

鹿茸的主要療效是提升男女性的精氣,特別是針對婦女子宮出血和帶下等問題有顯著效果。接下來,我們將從唐代兩部重要的醫方書籍,《千金方》和《外臺祕要方》中,整理出包含鹿茸的配方,以及它們所對應的病症。

在《千金要方》中,共有23個配方使用了鹿茸,其中10個配方是用來補腎或增強體質,9個配方是針對崩漏和帶下問題,其餘4個配方則分別對應虛冷、金瘡、消渴、多尿和遺尿等症狀。

《千金翼方》中,鹿茸被用於10個配方,包括3個內服的補益配方,3個崩中配方,2個多尿配方,以及2個其他配方(解散和金瘡)。

在《外臺祕要方》中,鹿茸出現在22個配方中,其中4個是用於補益和補精,2個是崩中配方,5個是腰痛配方,2個是下血赤白痢配方,4個是消渴多尿配方,3個是遺尿配方,最後2個則是其他配方(小便赤和積聚)。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配方中,鹿茸並非總是作為主藥使用,但在治療上述症狀時,它卻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從古籍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鹿茸在傳統醫學中的應用範圍。直到今日,鹿茸依然被廣泛用於強精、補益、延年益壽,以及治療崩中、滯下、消渴、多尿、遺尿等症狀。對於腰痛、下血、痢疾、尿血和金瘡等情況,鹿茸也是常見的選擇。

關於鹿茸的使用方法,根據不同的配方,大致可分為散劑、丸劑和湯劑三種形式。根據統計,散劑是最常見的使用方式,其次是丸劑,湯劑的使用頻率最低。在那些以鹿茸為主藥的配方中,散劑和丸劑是最常用的,而湯劑則幾乎沒有出現。這可能是因為散劑和丸劑的製造過程相對簡單,而湯劑的製備方式可能與鹿茸的特性不太相符。在中國古代,鹿茸主要被用作散劑,而不是湯劑,這背後應該有值得探討的原因。

3. (三)宋及其以降

宋時代鹿茸之應用大體。無異於前時代。特以補益為目的。虛弱症恆應用之。如食療本草曰。(二六)鹿茸主益氣。角主癰疽瘡腫。除惡血。若腰脊痛。折傷。多取鹿角。並截取尖。錯為屑。以白密淹浸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曝乾持篩令細。以酒服之。輕身益力。強骨髓。補陽道。又小兒以煮小豆汁。和鹿角灰安重舌下。日三度。

又日華子本草曰。(二七)鹿茸補虛羸。壯筋骨。破瘀血。殺鬼精。安胎下氣。酥炙之。角療惡瘡癰腫熱毒等。醋磨傅。脫精尿血。夜夢鬼交。並治之。水磨服。小兒重舌鵝口瘡。炙熨之。

其所記者。概與神農本草經一致。惟重舌(蝦蟆腫)及鵝口瘡有效。為初次發見。於今宋代代表之醫方書為三因方。(二八)本事方。(二九)和劑局方。(三○)等所收載之鹿茸配伍處方。依其要旨。強為分類如下。

一,三因方,計十例

補益,計六例

遺尿,計二例

消渴,計二例

二,本事方,計五例

補益,四例

治風,一例

三,和劑局方,計八例

補益,七例

治風,一例

上述於宋時代。鹿茸專為補益之目的。然收載例數頗少。再閱政和年間。敕修之聖濟總錄。(三一)鹿茸並鹿角鹿角膠等。配伍之處方有一五五種以上。其中以鹿茸或鹿角為主藥之處方有五三種。依其主治分類如下。

補益補虛,計三十例

崩漏帶下,計五例

多尿,計六例

血尿,計一例

耳鳴,計二例

癰疽,計三例

小兒痢疾,計一例

乳腺炎水腫癩病痔疾鬼魅各一例

如斯則補益居數為多。崩漏消渴等次之。但本書乃集天下之名醫。合古今之秘笈而成。雖不能盡為昔時所實行者。而與前記諸書比較之。則可推知於宋代。以鹿茸特多用為補益者也。

至用藥之方法。自前記四書中。處方例觀之如下。

如上表觀之。本時代主於丸方。而應用之湯方散方極少。唐時代。散方比丸方多。自此點思之。不無感興味也。至元明以降。其應用用法。概與宋代同。既畏其說之冗長。又無特見。故割捨之。不復贅述。

白話文:

在宋代,鹿茸的主要用途和先前的朝代大致相同,主要用作補益,對於虛弱症狀經常使用。例如,《食療本草》記載,鹿茸主要用於益氣,鹿角則用於治療癰疽瘡腫,去除惡血。對於腰脊疼痛、骨折傷患,常用鹿角,切取尖端,研磨成細末,用白蜜浸泡,以微火熬製到顏色稍變,曬乾過篩使其細膩,然後以酒送服,可以輕身益力,強健骨髓,補陽道。另外,小孩可以用煮小豆的汁液混合鹿角灰放在舌頭下,一天三次,治療重舌症。

《日華子本草》也有類似記載,鹿茸可以補充虛弱,壯筋骨,破瘀血,殺鬼精,安胎下氣,用酥油炙烤後食用。鹿角可以治療惡瘡癰腫熱毒等疾病,用醋磨敷。脫精尿血,夜夢鬼交等症狀也可以得到緩解,用水磨服。對於小孩的重舌症和鵝口瘡,可以將鹿角炙熱後熨燙。

這些記載與《神農本草經》基本一致,只是發現對重舌(蝦蟆腫)和鵝口瘡特別有效。在宋代,代表性醫書如《三因方》、《本事方》、《和劑局方》等收錄的鹿茸配方,大部分都是用於補益。

到了宋代,鹿茸主要用於補益,但在《聖濟總錄》中,鹿茸和鹿角、鹿角膠等配方有155種以上,其中以鹿茸或鹿角爲主藥的處方有53種。按照主治分類,補益補虛佔30例,崩漏帶下佔5例,多尿佔6例,血尿佔1例,耳鳴佔2例,癰疽佔3例,小兒痢疾佔1例,乳腺炎、水腫、癩病、痔疾、鬼魅各佔1例。

由此可見,補益的使用最多,其次爲崩漏、消渴等。此書集合了天下名醫的智慧,雖然不能完全反映當時實際應用情況,但與之前書籍相比,可以看出在宋代,鹿茸主要用於補益。

至於用藥方法,從上述四本書的處方來看,宋代主要使用丸劑,湯劑和散劑的使用較少。相比之下,唐代散劑比丸劑多,這一點令人感到有趣。到了元明以後,鹿茸的使用方法和宋代大致相同,爲了避免冗長,不再贅述。